2020-10-03 07:24:10 來源:光明日報
【生態聚焦·探秘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陳怡
遮天蔽日的密林裏,千姿百態的植物在蓬勃生長,盤根錯節的藤蔓相互環繞着,巨大的板狀根在樹基周圍倔強地隆起……此刻,參天的古樹、葳蕤的草木和耳邊此起彼伏的鳥語蟬鳴,構成了記者身邊真實而生動的存在。
這是一片位於海南中部山區的原始熱帶雨林,2019年,它連同周圍一共4400餘平方公里的區域被劃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對於築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關鍵而必要。那麼,一年多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建設得怎麼樣?這片我國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島嶼型熱帶雨林發生了哪些可喜的變化?如何平衡生產、生活和生態,讓稀缺寶貴的雨林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帶着上述疑問,光明日報記者走進園區進行探訪。
野芭蕉花蕾 於偉慧攝/光明圖片
攀附於樹上的蜥蜴 於偉慧攝/光明圖片
巨大的榕樹洞 光明日報記者 陳怡攝/光明圖片
鳥巢蕨 於偉慧攝/光明圖片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尖峯嶺景緻 戴銘攝/光明圖片
1、生態搬遷後,村民的生活更有奔頭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總面積4400餘平方公里,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在這麼大範圍的試點區內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中必須考量的問題。
為了給熱帶雨林中的野生動植物騰挪出更多生存與棲息的空間,2019年,海南啓動了第一批生態移民搬遷工程,並將其作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白沙縣南開鄉高峯村下轄的方紅、方通、方佬三個自然村,均位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核心區和南渡江源頭,山高路遠、交通閉塞、產業發展滯後。海南省委、省政府將這三個自然村列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以來首批實施生態搬遷的村莊,涉及118户498人。三個村曾被列為白沙縣的深度貧困村,村民們大多住着泥牆鐵皮頂房屋,“一間瓦房三石灶,一條野藤掛家當”是當時村裏生活的真實寫照。聽説要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需搬出大山,政府幫着配套發展產業,村民們並沒有太多排斥心理,幾輪動員會開下來,很多村民都投了贊成票。
2020年9月初,在白沙縣城附近的茶園小鎮,一棟棟充滿民族風情的兩層小洋樓初見雛形——這是三個村整體生態搬遷後的新家園。看着眼前的新房子,村民符進海內心充滿了期待:“女兒在縣裏上中學,這裏離縣城只有3公里,搬過來以後,接送女兒就不會耽誤農活了,生活也更有奔頭。”
為了讓村民搬得出、留得住、可致富,白沙縣在安置點為村民置換了4980畝豐產期的橡膠地,每户按人口分配林地、耕地,並預留出50畝建設用土地為村民發展商業、旅遊等第三產業。接下來,縣裏還將優先就近安排搬遷村民就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2020年3月23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方案》印發。根據方案,海南將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核心保護區內白沙、東方、五指山、保亭4個市縣的生態搬遷工作。屆時,11個自然村共計1885人將告別大山,人為破壞雨林的行為也會明顯減少。
2、生態修復了,珍稀物種再度迴歸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比例不足0.046%,卻擁有全國約20%的兩棲類、33%的爬行類、38.6%的鳥類和20%的獸類,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
作為熱帶雨林中的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據海南省林業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周亞東介紹,2020年8月29日,科研人員在白沙縣境內的東崩嶺監測時發現全球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幼崽。“新種羣的形成及幼崽的發現,證明海南熱帶雨林得到了較好保護,熱帶雨林等自然生態空間得到擴大,海南長臂猿從中心棲息地向外擴展的生態廊道已初步形成。”周亞東強調。
一年多來,海南省林業局在霸王嶺林區的斧頭嶺建設了不少用繩索搭建的生態橋。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這些人工架設的生態廊道可以幫助海南長臂猿跨越深谷,從狹窄的棲息地遷徙至更廣袤的雨林,極大地擴展了覓食區域,有利於種羣恢復。與此同時,海南省林業局還通過恢復天然林、改造次生林,對海南長臂猿的潛在適宜棲息地進行更新、撫育,以便讓其快速轉化為現實棲息地。
除了海南長臂猿的種羣擴大了,科研人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還發現了19個新物種,包括9個植物新種、5個動物新種和5個大型真菌新種。
2020年7月,在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羣通體晶瑩、柳絮般柔軟的水母突然現身。聞訊趕來的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工作人員對水井中的水母進行了採樣,比對基因序列後發現,樣品與索式桃花水母的相似度高達99.25%。“索式桃花水母是桃花水母屬的一種。桃花水母因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而被稱為‘最公正的環境評價師’。當地自然生態狀況好不好,從它們是否現身就能知曉答案。”該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3、安裝“電子眼”,保護科研齊頭並進
2020年9月初,當記者一行從尖峯嶺的核心保護區與一般控制區交界處出發,抵達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尖峯嶺分局時,大家的臉部信息已經被一一抓取到監控中心的LED大屏上。
這是尖峯嶺分局正在試點建設的電子圍欄項目。通過地埋特製光纖的振動感應與對感應數據的識別分析,再輔助以73個高清探頭實時監測,園區工作人員可在後台實時瞭解振動光纖沿線各點位的現場情況。這一信息化智能監管手段有效實現了對重點卡口的人員、車輛監測。
尖峯嶺電子圍欄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呂明星告訴記者:“在被抓取臉部信息後,允許進入園區的人員會出現在系統‘白名單’內,未進入‘白名單’的人員被高清探頭拍下後,‘電子眼’立刻發出警報,通知距離報警地點最近的護林員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據瞭解,電子圍欄系統在提升熱帶雨林保護監管能力的同時,將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降到最低。“野生動物的遷徙往往有着自己的規律。當高海拔地區的果實成熟時,它們就會從低海拔地區遷徙到高海拔地區;當天氣轉涼時,它們又會從高海拔地區遷徙回低海拔地區。建圍牆、拉鐵絲網等傳統的物理隔離方式對動物的遷徙活動影響較大,而電子圍欄系統就很好地克服了這一不利影響。”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尖峯嶺分局副局長陳江指出。
除了監控出入敏感區域的可疑人員和車輛外,電子圍欄系統還具有抓拍動物活動畫面的功能。在監控中心,陳江為記者調出了系統抓拍到的赤麂、白鷳、野豬、眼鏡蛇、赤腹松鼠等多種野生珍稀保護動物的活動畫面。“當紅外線模塊感應到野生動物靠近時,智能AI攝像頭就會開始採集監測區域內的圖像。通過對圖像的自動分析處理,系統將有動物存在的圖片和視頻及時上傳並保存起來。”陳江告訴記者,通過這些畫面,科研人員能夠了解動物分佈及活動的基本情況,而這有助於掌握其羣體或個體的習性、活動規律等,為將來開展生態修復、打通生態廊道進而恢復珍稀物種種羣提供準確的信息。
目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尖峯嶺、黎母山、吊羅山、毛瑞等多個分局均已開啓電子圍欄系統試點,各試點項目因地制宜,各有側重,試點情況將為正在開展的“智慧雨林”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編輯:王妍
【來源:中工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