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眾所周知,歐洲各國普遍信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唯有阿爾巴尼亞屬於穆斯林國家,將近60%的民眾都信仰伊斯蘭教(注:科索沃的穆斯林雖然占人口的絕大多數,但不被承認為獨立國家,而波黑的穆斯林不到總人口的1/2,均都不符合穆斯林國家的標準)。那麼,作為歐洲大陸的“另類”,阿爾巴尼亞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
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上,北部與黑山接壤,東北毗鄰塞爾維亞(科索沃),東部跟北馬其頓交界,南部和希臘為鄰,西部隔亞得里亞海與意大利相望,面積約2.9萬平方公里,人口為288萬,首都為地拉那。作為歐洲唯一標準意義上的穆斯林國家,近60%的阿爾巴尼亞人信奉伊斯蘭教,在普遍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新教)的歐洲堪稱“異類”。
早在前167年,阿爾巴尼亞便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從9世紀開始,相繼遭受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威尼斯的統治,直到1190年才獨立建國。1415年,阿爾巴尼亞被奧斯曼帝國吞併,1912年重獲獨立地位。二戰期間,阿爾巴尼亞先後被意大利、德國吞併,直到1944才再獲解放,並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1991年4月,阿爾巴尼亞的政體發生變化,並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平心而論,阿爾巴尼亞境內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完全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比如,阿爾巴尼亞鉻礦儲量居歐洲首位,其中含量在42%以上的鉻礦有610萬噸,含量38%-42%的鉻礦有200萬噸,含量18%-38%的鉻礦有2920萬噸。再如,阿爾巴尼亞還擁有豐富的高品位鎳礦資源,其中含量1.03%-1.25%的鎳鐵礦共有5930萬噸,含量在1.21%-1.32%的硅酸鎳礦有4940萬噸,儲量位居歐洲前茅。
與此同時,阿爾巴尼亞的石油資源的儲量也比較豐富,已探明儲量約為4.37億噸,而鉻、銅、鐵、煤等礦藏及水力資源的儲量亦相當可觀。毫不誇張地説,只要阿爾巴尼亞的自然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開發,那麼國民經濟將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完全有可能躋身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然而,由於多種原因,阿爾巴尼亞的經濟長期萎靡不振,始終不能擺脱貧困狀態。
首先,二戰結束後,阿爾巴尼亞照搬蘇聯發展模式,推行激進的土改運動和企業國有化政策,由於缺乏合理規劃、方式過於粗暴,導致改革事業非但沒有取得成功,反而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企業連年虧損,民眾生活難以為繼。不僅如此,一系列激進改革,導致大量的資金和精英外逃,更加重了該國的經濟困境。
其次,作為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一員,阿爾巴尼亞在1945-1978年間,曾接受蘇聯、中國的鉅額援助,僅中國便向它提供援款75筆、金額100多億人民幣。在此期間,蘇聯和中國的資金、專家和技術人員源源不斷地進入阿爾巴尼亞,參與全方位的基礎設施建設。但令人失望的是,由於阿爾巴尼亞人樂於享受各種高福利卻不想奮鬥,導致他們雖然得到大量援助,但始終沒能建立起獨立、健全的經濟體系。
更加令人失望的是,阿爾巴尼亞在得到蘇中的援助後,僅拿出很少一部分用來發展經濟,絕大部分則用以擴充軍隊、修建防禦工事和紀念碑,由此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由於擔心遭受潛在的入侵,霍查下令在各地建造了70-80萬個地下堡壘和碉堡,密度之大令人咋舌。不僅如此,為頌揚霍查的功績,阿爾巴尼亞境內樹立起1萬多座紀念碑,其材料都來自於連中國自己都捨不得用的高標號水泥。
由於雙邊關係的惡化,蘇聯自1961年開始停止援助阿爾巴尼亞,而中國則遲至1978年也採取同樣的措施。隨着外援的斷絕,阿爾巴尼亞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迅速陷入低谷當中。如今,阿爾巴尼亞“擁抱”資本主義已近30年,雖然市場經濟已經取代僵化的計劃經濟,但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科技水平落後、國民好逸惡勞的習性積重難返,導致該國經濟發展長期低迷,始終不能擺脱貧困。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阿爾巴尼亞在2018年的人均GDP僅有4125美元(約合28875元),人均日收入僅有79元,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經濟發展的困境導致阿爾巴尼亞民生維艱,給社會保障帶來難題,從而嚴重影響到民眾的健康和幸福感。不僅如此,由於財政長期吃緊,阿爾巴尼亞每年需要從希臘、意大利等國討取4-6億美元的援助,才能勉強維持生存,堪稱歐洲最失敗的國家之一。
參考書目:《列國志: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史綱》、《恩維爾·霍查的阿爾巴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