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無棣5月18日訊(記者 劉蕊 蘇建軍 通訊員 張少東)近年來,無棣縣緊緊依託資源優勢,結合當地實際,堅持“調結構,轉方式”,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結合本地氣候、土壤條件,篩選符合本地要求的苜蓿、燕麥草、冬牧70為主要牧草品種的牧草產業,建成優質牧草生產基地13個,目前,全縣苜蓿種植面積4.2萬畝,其中規模化苜蓿種植面積達3.5萬畝,小型專業户苜蓿種植面積達0.7萬畝;燕麥草、黑麥草等1.8萬畝,專業生產收貯企業16家,生產的草捆、草粉、青貯苜蓿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走出了一條特色優質牧草產業發展路子。
政策促進,激發動力。近年來,無棣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先後爭取了高效苜蓿種植示範項目、糧改飼項目2000餘萬元,補貼牧草種植面積近3萬畝。通過項目的實施,該縣牧草產業的機械配套、灌溉條件、牧草攤曬場地得到了極大改善。同時,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根據牧草產業季節性強,對服務平台的需求遠遠高於玉米、小麥等普通農作物的實際情況。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合作社搭建了5大服務平台即: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為主的政策平台、以濱州牧草綜合試驗站為主的技術平台、以綠風農機服務合作社為主的農機平台、綠風植保服務合作社為主的植保平台、以省農業擔保公司無棣分公司為主的金融服務平台。5大服務平台的搭建,為牧草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金融服務等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務,解決了牧草生產業户的後顧之憂。
科技助推,提升質量。為進一步提高全縣牧草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組織縣內外牧草生產單位20餘家,成立了“濱州市草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各單位根據各自產業定位,上中下游互相融合促進,共同進行技術研發創新,提升了該區域牧草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同時,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先後組織綠風公司、賽爾公司等牧草生產企業與中科院、中國農大、魯東大學、山農大、青島農大等多家科研機構和院校進行對接,組織企業與科研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到目前共建立3處科研教學基地、試驗站,有7名國家級專家學者與無棣縣有關牧草生產企業開展了技術合作。在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上佔得先機,目前草棉連作、苜蓿青貯、燕麥青貯等技術已經在全縣牧草生產上進行推廣應用,即提高了經濟效益,也有效解決了雨季牧草難以儲存的問題。
模式創新,增加效益。為改變過去單一的牧草種植模式,幾年來,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積極探索適應本地條件的牧草生產新模式。一是草棉連作模式。經過3年的實踐,在全省首創了“黃河流域草棉輪作栽培技術”。即在同一地塊實施燕麥 短季棉輪作技術,有原來一年一作一茬棉花的種植模式改為種一茬燕麥草,壓茬種植短季棉,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經濟效益大大提高。每畝純利潤可達1400元,加之,短季棉不需地膜覆蓋,減少了白色污染。同時短季棉種植較晚,鈴期有效避開雨季,籽棉品質較高,受紡織企業的青睞。全縣現已推廣種植5000餘畝。二是草牧結合模式。受非洲豬瘟的影響,生豬存欄下降的嚴峻形勢下,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積極探索,創新了草豬融合模式,指導綠風牧草種植基地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存欄可繁母豬5000頭的生豬育肥場,達產後可實現年出欄生豬10萬頭的規模。用10%的苜蓿粉碎、打漿代替母豬飼料,可有效減少母豬疾病的發生,提高母豬產仔率5%左右,同時也降低了飼料成本。豬場產生的糞便、污水可被5000畝牧草種植基地就地消納,減少了處理成本和環境污染這一難題。實現了草牧的有效結合。三是牧草加智慧牧業模式。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協調青島農業大學引進了可視化牧場服務雲平台試點牧場項目,該項目落户賽爾公司,青島農業大學在賽爾牧草種植基地建設一處可視化牧場服務雲平台試點牧場。該牧場引進魯北白山羊200只,通過AI智能羊臉識別系統為羊只建立圖像檔案,通過應用傳感、機器視覺、遠程監控技術等對試點牧場的羊只生長、放牧、生產等情況進行遠程監測,進行科學指導,提高肉羊的生產水平。
通過無棣縣近幾年的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全縣牧草生產科技水平居全省一流,種植規模已佔全省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