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兩條“周瑜大道”撞名,搶名人也內捲了?

近日,安徽出現了兩條道路“撞名”的情況,而且撞的是“周瑜”。

如果在手機地圖導航軟件中搜索“周瑜大道”,就會發現定位同時顯示出了舒城縣和廬江縣的上述兩條道路,若不詳加區分,人們極容易混淆。廬江縣的“周瑜大道”,是2013年將“軍二路”更名而來;舒城縣則是近日對三里河路進行了更名。

為什麼會有兩條周瑜大道?原來,這與周瑜是哪的人有關。《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根據這一記載,周瑜的家鄉同時有“廬江”和“舒”兩個表述。

舒城和廬江,現在雖分別隸屬六安和合肥,古代同屬於廬州府管轄,因而在文化風景淵源方面極為相近。兩地已經為“周瑜故里”爭論多年,雙方都能從史料文獻、文物遺存方面給出自己的依據。

事實上,“周瑜大道”只是眾多歷史文化爭議的一個縮影。從西施故里到貂蟬故里,從前梁山到梁山泊,從桃花源到花果山,不論是歷史真實,還是虛構想象,地方總能從歷史中爬羅剔抉,找到一些傳統文化的源頭。

近年來,伴隨各地IP意識不斷增強,地方政府對傳統文化資源愈加重視、對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的需求愈加強烈,一些地名、路名、商標的使用也開始逐漸內捲起來。

重視和挖掘本地特色的文化資源,本身是好事。對傳統文化的挖掘總是越深越好,這樣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愈加豐富,讓那些尚未進入公眾視野的古蹟、那些尚未被人重視的遺存或許都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保護和修繕。

但另一方面,在運用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要和現代的城市管理相適應,充分考慮人的因素。比如在相鄰的兩個縣用相同的路名,是否會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不便?修改路名是否遵循了地名管理辦法,徵求相關市民的意見?

在路名之爭背後,不僅藴藏着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同,更體現一個地方的發展理念、公共事務決定權的合理分配等諸多問題。百姓的出行是否舒適便利,道路命名程序和決策是否遵循民主性原則,這些問題相比於“周瑜故里”之爭似乎也更應受到正視。

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地方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未必要遵循簡單的思維模式,認為只要拿下了“故里”“之都”“大道”之類的冠名權,就具有了對歷史文化解讀的權威身份。

事實上,傳統文化資源的“打開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樣,不必將眼光僅停留在有限的歷史文化資源上。比如西安市長安區古觀音禪寺內的一棵千年銀杏樹,就因為“美到爆炸”而火到國外;河南春晚上的一支唐朝歌舞《唐宮夜宴》,就因為舞蹈與舞台藝術的巧妙構思而獲得全網稱讚。

文化要充滿活力,還需要當代人產生認同感,並且能夠不斷賦予其新的意義。顯然,我們還可以做更多的思考。

(作者 孫小婷,摘自“光明日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6 字。

轉載請註明: 視點|兩條“周瑜大道”撞名,搶名人也內捲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