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海洋保護 守護碧海藍天

加強海洋保護 守護碧海藍天

南非國土三面環海,擁有長約3000公里的海岸線。圖為南非西開普省自然谷附近的海岸景觀。
本報記者 呂 強攝

加強海洋保護 守護碧海藍天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海灘上,志願者正在清理海灘垃圾。
影像中國

加強海洋保護 守護碧海藍天

漁民在位於塞舌爾共和國的馬埃海岸捕魚。

加強海洋保護 守護碧海藍天

在墨西哥莫雷洛斯港附近,一名潛水員正在查看人工培育的珊瑚。
大自然保護協會供圖

海洋對於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治理海洋垃圾、設立海洋保護區、修復珊瑚礁、發展可持續漁業……世界各國紛紛採取行動,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讓浩瀚海洋持續造福人類

挪威

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本報記者方瑩馨

挪威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闊的海域、豐富的海洋資源,是世界第二大海產品出口國,2/3出口收入都來自海洋。挪威努力平衡海洋生產與海洋保護,跳出簡單的“靠海吃海”發展模式,通過嚴格的制度與科學的管理,致力於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的合理有序利用,更好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海洋生態系統功能。

過度捕撈是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過度捕撈導致魚羣減少過快,無法實現自然恢復,已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挪威過度捕撈現象日益嚴重,部分魚類資源產量急劇下降,其中最嚴重的要數鯡魚。鯡魚是挪威漁民捕撈的主要魚種之一,1954年挪威的鯡魚捕撈量達到創紀錄的146萬噸,而1969年則鋭減至18.6萬噸。

為了保護魚種,挪威漁業部門推出嚴格的配額制,控制捕撈數量,打擊過度捕撈和非法捕撈。漁業部門通過對漁業資源和捕撈數據進行監控、分析、評估,確定每年的總捕撈量,並且與周邊國家進行談判,商定共有魚類資源的捕撈量。配額確定後,通過漁民協會分配給漁民,漁民需按規定開展捕撈活動,並接受漁業部門、海岸警衞隊、漁民銷售組織等機構的監管。2009年,挪威新修訂的《海洋資源法》開始生效,該法對捕撈方式做了進一步規定,以使捕撈行為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根據規定,除捕撈海帶、蝦或挪威龍蝦外,禁止進行拖網捕撈。

注重發展與保護並重,在發展中推動海洋保護成為挪威發展可持續漁業的主要思路。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挪威政府將漁業管理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針對不同的魚種進行分類管理,重點保護魚苗和瀕危魚類,以及魚類產卵區和珊瑚礁等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根據2011年生效的一項法規,挪威80萬平方公里的深海被禁止實施海底捕撈,以更好保護海底棲息地的生態環境。

一系列海洋保護區也相繼建立。為保護龍蝦種羣,2006年挪威建立了4個試點海洋保護區,保護區內禁止捕撈。挪威海洋研究所一份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受益於海洋保護區的建立,龍蝦的密度增加,個頭也平均增加了13%左右。

在促進可持續漁業發展的同時,挪威還採取多種舉措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減少海上運輸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挪威制定了《綠色航運行動計劃》,提出到2030年力爭將國內航運和漁業排放量減少一半;2018年,啓動《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發展計劃》,計劃在2019—2022年期間撥款16億挪威克朗(1挪威克朗約合0.8元人民幣),用於改進對塑料垃圾的管理,推動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挪威還與世界銀行合作建立信託基金,增加4600萬挪威克朗,開展漁業管理、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綜合管理等領域的合作項目。

印度尼西亞

提升公眾保護珊瑚礁的意願和主動性

本報記者徐偉

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北部,湛藍的海面上星星點點地漂着幾艘漁船。漁船上,經過人工繁殖和選育的珊瑚幼苗被裝在內有海水的塑料袋中,等待着被潛水員帶入水下,移植到遭破壞的天然礁盤上——這是印尼近年來修復珊瑚礁項目的一個縮影。

作為世界最大的羣島國家,印尼擁有豐富的珊瑚資源,包括近600種珊瑚,珊瑚礁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約佔世界珊瑚礁總面積的10%。以地處珊瑚礁三角區的鳥頭半島為例,其周圍水域擁有上千種不同的珊瑚魚,數百種珊瑚、鯊魚等,生物種類極為豐富,被稱作海洋生物的“物種工廠”。

以珊瑚礁生態系統為代表的沿海和海洋資源為印尼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有研究顯示,到2030年,健康的珊瑚礁對印尼沿海漁業發展和旅遊業的積極影響或將為該國經濟貢獻37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然而,相關研究機構發現,近年來,印尼約1/3的珊瑚礁處於不穩定狀態,珊瑚礁生物種類明顯減少。全球氣候變暖、破壞性捕撈、碳排放增加以及營養物質和沉積物的增加等,都是造成珊瑚礁受損的因素。

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印尼海洋漁業部長艾迪指出,珊瑚礁系統至關重要,既是多種海洋生物的棲息地,還可以成為旅遊業和水產養殖業等產業發展的良好平台。推動對珊瑚礁系統的保護將有助於更好地造福沿海地區民眾,並對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產生深遠影響。

早在1998年,印尼政府就啓動了由海洋漁業部與印尼科學院聯合實施的珊瑚礁保護與修復計劃。與此同時,多項旨在促進海洋資源保護的舉措相繼實施,包括設立海洋保護區和招募當地志願者協助管理捕撈活動等。2003年至2015年,印尼的海洋保護區總面積增加了兩倍。

去年10月,印尼出台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珊瑚礁修復計劃。該計劃也是印尼國家經濟復甦計劃的一部分。印尼政府希望將珊瑚礁恢復與旅遊業相結合,通過多種方法修復受損的珊瑚礁,恢復海洋生態系統,開發生態旅遊項目以吸引遊客。該計劃有望吸引來自各行各業的逾1.1萬人參與,將為印尼沿海地區的教育、科研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機遇。

國際組織也在當地的保護珊瑚礁行動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多年來,世界銀行通過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幫助印尼政府開展珊瑚礁保護工作。在世行的推動下,當地漁民接受了監測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培訓,一些學校也將生態系統保護納入課程體系,提升公眾保護珊瑚礁的意願和主動性。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印尼的珊瑚礁保護工作不斷推進。根據印尼當地媒體報道,珊瑚礁生態系統正展現出新的生機。當地潛水員觀察發現,受損珊瑚礁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魚類數量也有所增加。通過進一步完善國家和地方一級的珊瑚礁保護措施,印尼將增強其藍色經濟潛力,也將更有效地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智利

海洋保護與風俗文化傳承有機結合

本報記者朱東君

位於南太平洋中部的復活節島,距智利本土3000多公里,被當地人稱作拉帕努伊島。這裏不僅矗立着極具標誌性的巨型石像,還是一座海洋寶庫。島嶼周邊海域孕育了140多種特有海洋生物,海底覆蓋大量珊瑚,水下山脊也為金槍魚、馬林魚等經濟魚類提供了重要的產卵地。

2018年,拉帕努伊海洋保護區成立,海域面積達7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之一。保護區內禁止工業捕撈和採掘,僅保留當地人的捕魚傳統,將海洋保護與風俗文化傳承有機結合。

在保護區建立過程中,拉帕努伊島島民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支持推動設立保護區,與政府共同協商確立保護區的監督保護方案,部分島民還在接受培訓後成為保護區監督員。這種充分調動民眾參與積極性的保護模式獲得了當地民眾的肯定。

智利擁有綿延6400多公里的海岸線。過去幾年間,智利海洋保護區範圍迅速擴大,已達到其專屬經濟區面積的43%。目前,智利共有包括海洋公園、海洋保育區、自然庇護區、多用途海洋和沿海保護區在內的4類海洋保護區。其中,海洋保育區重在保護海洋生物的繁殖區和魚類聚集區域等,多用途海洋和沿海保護區則在實行海洋保護措施的同時,允許進行一些對環境影響小的可持續經濟活動,如手工捕撈、生態旅遊等。

保護區的設立展現了智利政府保護海洋的決心。智利生態學專家米麗婭姆·費爾南德斯指出,智利需要將方案中的保護區落實為真正有效的保護,同時應加大力度保護一些受沿海漁業活動影響較大的生態脆弱區域。過度和非法捕撈,以及在水產養殖中使用化學物質等行為危害海洋生態,也成為智利政府重點整治的領域。

2020年,智利漁業和水產養殖管理局聯合軍方、海關、税務、衞生、環境監管等方面的10家機構正式建立“可持續漁業和水產養殖審查網絡”,加強對捕撈、登陸、運輸、營銷等整個價值鏈的監督管理。此外,智利政府還要求漁船安裝攝像頭,記錄從出發到登陸的捕撈作業全過程。

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態也得到智利政府的關注。以鯨魚為例,船隻碰撞是威脅鯨魚生存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保護鯨魚,智利於近期啓動試點保護項目,在藍鯨聚集的科爾科瓦多灣安裝能夠探測鯨魚位置的智能浮標。一旦鯨魚出現,浮標便會發出衞星警報,陸上中心收到警報後將提醒附近船隻採取預防措施,避免碰撞。此外,智能浮標還裝有監測温度、酸鹼值、營養物質和氧氣的感應裝置,其收集的數據可供研究者跟蹤海洋健康狀況,監測全球變暖進程。

“海洋生物可以吸收熱量和固存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海洋碳匯。”智利環境部部長卡羅萊娜·施密特表示,“加強對海洋的保護和可持續管理,對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也可以更好地發揮海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南非

進行源頭治理減少海洋塑料污染

本報記者呂強

在南非開普敦的瀉湖海灘上,一輛馱着兩個藍色大桶的四輪小車馬達轟鳴,當地志願者手拿一個黃色吸筒,正在仔細清理着沙灘上的煙頭、吸管等垃圾。這個大型“吸塵器”主要用於清理和篩選沙灘上的塑料垃圾。

一般塑料不可被生物降解,只會變得越來越碎小。海灘上的塑料垃圾如果不及時清理,可能被海鳥等動物誤食,也可能被海浪捲入海中污染環境。這台吸塵器可以吸入包含微小塑料的大量沙子顆粒,然後將沙子濾掉,只剩下塑料垃圾。

南非國土三面環海,擁有長約3000公里的海岸線,每年有大量的塑料垃圾進入該國周圍的海域。近年來,南非在《國家環境管理》《垃圾法》《農業法》等多項立法中加強對海洋塑料污染的管控,推動實施河口管理計劃、建立海洋保護區等多項舉措,加強海洋環境保護。

開普敦大學教授彼得·瑞安在去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來自陸地的塑料垃圾預計約60%—90%會滯留在海灘上,而其中的絕大部分可以被收集清理,避免進入海洋。因此,改進對固體廢棄物的管理,防止垃圾隨河入海對於減少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至關重要。

目前,南非環境、林業和漁業部正在推動一項由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新項目,計劃與地方政府、非營利組織以及企業等合作,對位於南非東部的誇祖魯—納塔爾省內5個河流系統中的垃圾進行清理回收。該項目將通過增加垃圾清理收集、發展社區主導的垃圾分類及廢棄物回收利用等,進行源頭治理,避免垃圾進入海洋。

與此同時,南非也在努力尋求塑料替代物。聯合國環境署發佈的《探索採用替代材料減少海洋塑料垃圾的潛力》報告指出,“從社會上移除所有塑料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但是找到替代物減少我們對塑料的依賴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最近,位於南非約翰內斯堡的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發佈了其歷時兩年研發出的一種“生物塑料”。該產品是將木屑提取成木質素,並利用納米技術開發而成。據公司負責人曼戈勒介紹,這種“生物塑料”會在36—72小時內溶於水,並在水中完成生物降解過程。該產品已經入圍“2021年非洲工程創新獎”。“在初始階段,‘生物塑料’將用於替代食品包裝行業中的一次性塑料,包括吸管、餐具和包裝水果蔬菜所需的薄膜等,然後會向製藥行業等其他領域推廣。”曼戈勒表示。

為了提高人們對海洋保護的重視,南非將每年10月的第二週定為“國家海洋周”。海洋週期間,很多學校和環保組織會開展海灘漫步活動,參加者一邊撿拾海灘上的垃圾,一邊對公眾進行海洋保護的宣傳。在2020年的海洋周活動中,南非野生動物與環境協會聯合南非科學與創新部等舉辦了網絡研討會,圍繞“如何減少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等議題,組織來自南非各地參與者進行線上討論和學習。

環保雜誌《DownToEarth》報道稱,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塑料產品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大量塑料垃圾產生,對海洋生物生存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需要更多國家和社會力量攜起手來,共同治理海洋垃圾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12日 17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70 字。

轉載請註明: 加強海洋保護 守護碧海藍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