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反恐”二十年,美國走向大撕裂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綜合

9月11日,美國舉行了紀念“911事件”二十週年相關活動。作為唯一參加活動的共和黨前總統,小布什在簡短髮言中強調了當今的美國“團結已經遠去”。雖然這位前總統20年前的決策現如今廣受質疑,但其認為美國更為分裂的判斷卻引發了極大的共鳴。

20年前,“911事件”發生之後不久,民調顯示高達72%的美國民眾認為這個國家正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持反對意見者僅為11%。然而,20年後的今天,同樣的問題卻得到了幾乎徹底逆轉的回答:只有29%的受訪者還相信美國處在正確的軌道上,另外有88%感到當今美國的人與人之間存在極其嚴重的分歧。由此可見,“911事件”及其後的兩場所謂“反恐戰爭”帶給美國的,是“大撕裂”的內傷。

“911事件”持續加劇了美國固有的黨爭極化與碎片化困境。“911事件”後,美國不同黨派與羣體的民意的確由於所謂“同仇敵愾”的情緒而高度一致。也正是這種“一致”徹底導致了權力結構的失衡,小布什政府可以輕而易舉地發動阿富汗戰爭,並在一年半之後毫無確證地將戰火引向伊拉克。隨着美國深陷所謂“反恐戰爭”泥潭,關於發動阿富汗戰爭的認同者與反對者,逐漸呈現等量齊觀的對峙極化態勢,而這種對峙也基本上與兩黨分野重合。最近民調顯示,近七成以上的民主黨人非常堅決地將“反恐戰爭”視為必須要反思的錯誤,而持同樣觀點者在共和黨中不足三成。這意味着,美國政治原本具有的驢象分歧已從國內議題擴展到了對外事務,徹底打破了所謂“黨爭不過海”的鐵律標準,進一步撕裂了美國精英的最後一道共識。

“911事件”加速解構了美國原本就根基羸弱的身份認同。作為一個多種族結構的移民國家,美國至今仍無法解決白人羣體對非白人羣體的歧視以及相應的不平等社會結構。面對原本就存在的身份認同短板,“911事件”後的美國排外情緒明顯上升。尤其是這種“威脅來自外部”的情緒,快速與深植於國家基因的“本土主義”結合,促使了“白人至上”等極端理念的大行其道。外來移民尤其是來自中亞、中東地區的移民,因遭遇嚴重歧視而無法實現任何意義上的融入,形成了更加難以化解的仇恨。

“911事件”不斷刺激美國國內恐怖主義以及其他極端暴力行為。“911事件”後,美國通過窮兵黷武的戰爭以及對內外肆無忌憚的監聽等方式,看似避免了本土再遭類似恐襲衝擊,卻變相刺激出了美國國內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一方面,美國在海外“越反越恐”,導致境外恐怖主義組織轉而利用社交媒體等方式滲透到美國社會內部;另一方面,美國政治精英的持續極化以及身份認同的持續崩塌,導致無法融入的某些羣體反而更易接受外部極端思想的驅動。從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到聖貝納蒂諾槍擊案,再到奧蘭多槍擊案、衝擊國會山事件,皆為“禍起蕭牆”的惡果。

20年過去了,如今的美國卻仍處於一個所謂的“後911時代”,其從未從“911事件”帶來的分裂與失衡中走出來,仍在躁動與不安中越陷越深。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