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母出現之前,戰列艦是當時海軍中最為強大的存在。到了二戰時基本上只要不是遇到更強大的戰列艦,或是遇到了航空母艦的話,這些戰列艦就是無敵的存在。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初期橫掃東南亞的日軍卻被一座海上要塞擋住了去路。駐紮這座要塞的美國守軍在缺乏補給和援軍的情況下,成功的抵抗了日軍的進攻。那麼這座被稱之為德拉姆堡的要塞,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它又是如何被美軍攻下的呢?一 、超前的要塞
在1898年,美國在和西班牙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並贏得了原本被西班牙殖民的菲律賓羣島。為了更好的鞏固自己的殖民地,美國在1904年於菲律賓的馬尼拉灣各處開始建造足以封鎖全港口的火炮陣列,所有的港灣都將設置了岸防炮台,火炮口徑在6英寸至14英寸之間。因為島嶼的大小不同,所以每個島嶼的修築情況也完全不一樣。其中的埃爾弗賴萊島就成了大難題,因為它的面積就只有4平方米左右,要在這修個炮台談何容易?
不過美軍的陸軍工程兵中尉約翰·金曼卻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想法——把島嶼的上層徹底剷平,然後用島嶼充當地基,以混凝土澆築一個要塞出來。要塞上頂端設置兩座海軍樣式的12英寸主炮炮塔和觀瞄設備,並加上一些副炮。如果按照這個方案的話,基本上可以把馬尼拉灣兩岸都納入射程之中。這個方案可以説是大膽無比,超過了當時美軍所能想到的極限,畢竟這個時候美軍的岸防炮都是露天設置,而這個方案卻如同一座混凝土戰列艦一般。
在美軍細緻考證和辯論並加以改進之後,美軍開始在1909年興建這座他們稱之為德拉姆堡的要塞。工程兵們對島嶼進行了爆破和挖掘,並且對島嶼的地下結構也進行了挖掘,確保可以得到海平面下的空間,並以混凝土進行澆灌。其中最深處的引擎室負責為要塞提供動力,所以位於島嶼下10。4米處。而整個挖掘工程更是讓工程兵們痛疼不已,就這麼一點點變動就需要1835立方米的混凝土。可想而知,整個工程所需的混凝土又是一個怎樣的天文數字。
而工程兵大興土木的同時,美國陸軍也從國內訂購了要塞需要的各種武器,這些武器裏甚至包括了4門14英寸火炮。這四門火炮的建造最為複雜,因為它們完全採用了海軍炮塔外型的同時,又要以陸軍的岸防炮改進而來,所以即便是富有經驗的沃特夫利特兵工廠也倍感頭疼。
直到1917年,沃特夫利特兵工廠才將四門火炮全部完工並運至菲律賓。而整個要塞的完工,也花費了工程兵們九年的時間,期間花費的資金更是近240萬美元(在當年這是一筆鉅款,相當於現在的4300萬美元)。直至1918年6月17日,德拉姆堡要塞才得以完工交付陸軍岸防兵使用。二、德拉姆堡要塞
德拉姆堡要塞的全長為107米,寬44米,距離水面為12米,並且有十米左右的地下結構。整個要塞的造型像是一個軍艦,“艦首”對着南海,“船尾”對着馬尼拉灣。要塞內部則分為三層,底層設置了引擎室、燃料庫和蓄水池,最為重要射擊指揮所也在這裏,最深處是在水下1.6米處,基本上不可撼動。
中間一層則是彈藥庫,儲存室和食堂等位置。頂層則副炮彈藥庫和守軍的生活區所在,外部頂層則是主炮塔所在。整個要塞都被鋼筋混凝土包裹,外層厚達7.6米到11米,頂層的平均厚度也有6.1米,較為薄弱的位置還被76毫米至102毫米的鋼板加固,可以説是堅不可摧。
而要塞最令人生畏的則是這個要塞頂部的兩座14英寸雙聯裝要塞炮炮塔,因為要塞火炮採用陸軍制式,所以這種要塞炮是從美國陸軍的356毫米34倍徑M1907岸防炮改進而來。這種要塞炮被稱之為,356毫米40倍徑M1909要塞炮。
不過因為要塞設計上的要求,所以它採取了海軍的雙聯裝炮塔式設計。每門火炮長14.71米,重達69.8噸。其發射的穿甲彈初速為每秒677米,足以在914米上擊穿533毫米的克虜伯產滲碳裝甲,17556米的射程按照一戰標準十分優秀。(在二戰時也不算特別落後,出於要塞內部悶熱的原因,所以發射藥的温度也更高,可以超過理論上的初速與射程,射程往往接近兩萬米)
四門火炮被放置在兩座M1909型炮塔中,以前低後高的方式佈置於要塞頂部,兩座炮塔分別被稱之為“馬歇爾炮塔”和“威爾遜炮塔”,射界分別為230度和360度。炮塔的防禦性驚人,正面裝甲厚度為460毫米,與當時的美軍標準戰列艦相當。側面和後部則為356毫米的裝甲,頂部則有102至152毫米。
兩座炮塔的內部結構直達炮台低層,從戰鬥室到輸彈室等一應俱全,並且配備有獨立的電動機驅動,為了防止遭到攻擊而喪失電力,還準備了液壓裝置手搖轉動。至於火炮的彈道校準則交給了“威爾遜炮台”後方的火控塔,配備了合像式測距儀、探照燈和無線電裝置。
而為了保護水雷區和攻擊驅逐艦,德拉姆堡還準備了四門152毫米M1908MⅡ岸防炮。這種岸防炮擁有50倍徑,可以將重達48千克的穿甲彈打出每秒792米的出色,最大射程可以達到13524米。火炮本身被以炮廊的方式裝在要塞南北兩側,每側上下各一門。
炮位本身也被用鋼筋混凝土和裝甲板保護,南北分別稱之為“羅伯茨炮台”和“麥克雷炮台”。另外還準備了配備了M1917高射炮和若干高射機槍的“埃克塞特炮台”。毫不客氣的説,德拉姆堡要塞幾乎是固若金湯,也是美國陸軍工程兵的驕傲所在。三、阻擊日軍的德拉姆堡
然而在1941年年末,德拉姆堡要塞遭到了有生以來最為嚴重的挑戰。隨着日軍偷襲珍珠港、菲律賓,並在東南亞展開進攻,駐守於德拉姆堡要塞的美國守軍即將和日軍展開血戰。早在1941年夏季時,馬尼拉灣岸防炮兵就意識到戰爭可能爆發,並且將要塞兵力增加到了250人,並在“船尾”的位置增設了裝備76.2米M11903速射炮的“霍伊爾炮台”,用以防範日軍登陸要塞。
如今隨着戰爭的爆發,德拉姆堡在1942年1月2日遭到了日軍的猛烈轟炸,但要塞卻沒有受到損失。作為回應,德拉姆堡要塞的霍伊爾炮台在1月13日擊毀了一艘日軍的汽船,以示他們的決心。
1月下旬,日軍在馬尼拉灣的甲米地海岸部署重炮,但因為缺乏高爆彈,所以德拉姆堡沒有進行火力封鎖。(與其説缺乏,不如説沒有,因為美軍根本沒給要塞準備高爆彈,只有穿甲彈)2月6日,日軍炮兵用四門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和兩門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轟擊德拉姆堡,德拉姆堡也用也用自身的岸防炮進行回擊。三小時炮戰下來,德拉姆堡中彈近百發卻毫髮無損,但他們自身也因為沒有高炮彈,再加上日軍炮兵隱蔽措施優秀,所以沒有取得優勢。日軍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炮戰後發現效果不大,遂調來更多的炮兵進行轟擊,這次他們甚至帶來了十門威力更大的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
3月15日,日軍重新開始炮擊,德拉姆堡被命中100餘發炮彈。因為日軍的炮擊,埃克塞特炮台的高射炮被摧毀的同時,霍伊爾炮台的速射炮也遭到損壞。而羅伯茨炮台的裝甲也被擊穿,雖然引發了火災,但幸運的沒有出現人員損失。雖然説這是德拉姆堡受到的唯一內部損傷,但是要塞主體卻沒有受到什麼破壞。
日軍在無奈之下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不斷的進行這種無用功的炮擊。到了4月9日,美菲聯軍繳械投降的時候,德拉姆堡依舊屹立不倒。甚至還在4月12日聯合了臨近的休斯堡和科雷吉多島一起對日軍後勤點發動炮擊,讓日軍遭受了較大的物資損失。
惱羞成怒的日軍立刻展開報復,調集了116門各型火炮,對各處美軍要塞展開轟擊。設計較為老舊的休斯堡和科雷吉多島損失慘重,各處火炮很快失去了戰鬥能力。但是德拉姆堡的炮要塞的火依舊堅定的發動反擊,如同磐石一般阻擋着日軍的進攻。無奈之下,日軍只能在5月5日夜對科雷吉多島發動登陸作戰,這次進攻遭至了德拉姆堡要塞的炮火壓制,大約三分之二的運兵船被擊沉。
不過日軍仍舊頂着炮火衝到了科雷吉多島上,島嶼上的美軍絕望的反擊也被粉碎。德拉姆堡雖然拼盡全力的進行炮火支援,卻沒能扭轉大局。次日中午十二點,德拉姆堡按照駐菲美軍總司令喬納森·温萊特的命令投降,然而在投降前的五分鐘,要塞的火炮還在繼續轟鳴。
即便攻下了德拉姆堡要塞,日軍仍舊心有餘悸的表示“德拉姆堡是我們揮之不去的麻煩”。而駐守德拉姆堡要塞的守軍也是意志頑強。即便是已經按照命令準備投降,守軍仍舊在日軍接收要塞前徹底破壞了要塞的所有火炮,並且毀壞了所有的發射藥。整個德拉姆堡要塞在長達5個月的戰鬥裏被命中593發,但要塞卻沒有受到什麼嚴重破壞,守軍也無一人陣亡,甚至還讓日軍損失了25門火炮,日本海軍也不敢靠近這座可怕的要塞。這一切都證實了德拉姆堡要塞在設計上的優越性。而日軍得到這座要塞後,卻沒能讓其發揮任何作用,反而被美軍轉瞬消滅。當然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參考文獻:《American Defenses of Corregidor and Manila Bay 1898-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比島攻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