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禁摩限電之後 快遞員鍾愛的電三輪何去何從 2016.4.6日

  最近,某城市大力開展的“禁摩限電”運動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最受其衝擊的,是快遞行業。電動三輪車,是每個快遞員的吃飯家伙,它應被限制嗎?

  這次“禁摩限電”,瞄準了快遞員的電三輪

  深圳這次風風火火地搞“禁摩限電”運動,本身並不奇怪。因為深圳一直在禁摩,也一直限制電動三輪車進行貨運。這次的行動,只是政策延續。

  但分明可以發現,此次執法,有關部門是有重點的。重點就是針對快遞員。

  “禁摩限電”開展至今,已有20名快遞員被拘留。當地交管部門也毫不避諱,和幾大快遞公司都開了座談會。主要談及的,是他們的電動三輪車問題。

  在深圳南頭立交橋下,存放着很多被收繳的電動三輪車

  昨天下午,深圳交管部門回應,已通知路面執法人員,若快遞員使用電動三輪車過程中無其它交通違法行為,暫且不扣車,也不拘人。

  目前,深圳快遞業備案的電動車一共1.3萬輛,但深圳有7萬快遞員。中間的差距,就是矛盾長期存在的根源。

  電三輪是中國快遞業的命根,難捨棄

  一件快遞,當它被以水運、空運、陸運等方式送抵一個城市後,最終怎樣穿過一個個街道送到我們手上?

  要靠快遞員。快遞員靠什麼?按理説,應該靠貨車。但在絕大多數城市,貨車都有“限行令”,所以快遞公司最常見的做法是,把金盃這樣的“小面的”座位拆了,裝滿快遞。

  但是,“小面的”屬於客車,不能裝貨。曾有媒體報道,每天早晨6點,某通快遞公司的這些“小面的”從北京總部出發後,如果遇到交警,就是幾十輛車排隊交罰款的盛況。某家一年業務量超過10億件的快遞公司,每年因車輛問題被罰款的總金額超過5000萬元。

  所以,在距離不是很遠的情況下,各快遞公司願意用電三輪作為運輸工具。按照業內人士的説法,電三輪體積小,進出小區、衚衕都方便;車廂又是封閉的,快件不會被雨淋;還可以上鎖,不會被偷。

  電三輪在城市間穿梭,帶來了中國快遞業的蓬勃發展

  最關鍵的是,不會堵車。

  既然難放棄,就得找出各方滿意的解決辦法

  其實不僅是深圳,幾乎所有的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都集中整治過快遞業的電三輪。2014年,北京針對電動三輪車開展“淨化行動”,扣留違法車輛7806輛,處罰10180人。力度比深圳還要大。

  各地政府整頓電三輪的邏輯都是一致的:維護交通安全。我們在以前的專題《有多少電動車正在“禍害”馬路》中,分析過電動自行車(兩個輪子的)的安全性問題,發現有八成以上非機動車交通事故主角都是電動自行車。

  而電動三輪車的問題,恐怕還要嚴重。因為電動自行車可以上自行車道,而很多自行車道的寬度,容不下電動三輪車,電動三輪車只能上機動車道。

  電三輪沒法上牌照,沒有強制險,又在機動車道上飛馳,安全性當然更加堪憂。

  2014年時,國家郵政局已經推出《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技術要求》,明確了快遞三輪車的車型、尺寸、車速等多項指標,但由於該標準並非強制性措施,也不是國標,並未得到各方認可。

  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去年10月發佈了《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研究出台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的國家標準以及生產、使用、管理規定。

  這個表態很明顯,就是電動三輪車將來有“正名”的可能,但要有一系列的限制條件,比如車速、載重、制動距離等。

  這樣的限制,很有必要。在深圳“禁摩限電”掀起波瀾後,很多人提及了台灣地區不禁摩的事例。所有的表揚都對,但同時應該強調的一點是,台灣雖然不禁摩,但沒有一個人騎摩托車不戴頭盔,請看下圖。

  你能找出一個不戴頭盔的人嗎?

  台灣遍地摩托車,這是容易看見的。不容易看見的是,台灣有相當嚴格的摩托車駕照考試製度,輕型機車載人要罰錢、不戴頭盔要罰錢、騎摩托用手機也要罰錢。

  所以,能夠有高約束力的、針對電三輪的法規出台,是好事。各方都應該努力去促成這件事。政府想要一刀切禁止,或者自由派覺得政府完全不要攙和,都不是可取的辦法。

  為什麼中國快遞業離不開電三輪?因為它尚處在草莽階段

  一些有國外生活經驗的人,常常會發表對中國快遞業的無盡讚揚。送上門、當天(隔天)到,這些實實在在的便利,會讓人以為中國快遞業天下無敵。

  從增速上看,好像確實如此。2015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200億件,業務收入2760億元,比5年前分別增長7.8倍和3.8倍。並且,在2014年年底的時候,超越美國,成為快遞業務量全球第一的國家。

  總體數據看起來非常喜人。但中國的快遞業放在全球來看,到底是一個什麼水平呢?

  我們可以看一個關於物流業的排名。因為快遞業水平最能代表物流業。在世界銀行發佈的2014年全球物流業競爭力排行榜中,中國內地的排名為第28位。

  其中,最主要的短板是交貨及時性(排名第36位)、服務能力與質量(排名第35位)。要知道,中國內地不管是物流業,還是快遞業,總的體量都是世界第一。結果競爭力排名第28,這已經很能説明問題了。

  與國際快遞企業相比,我國快遞企業在信息化技術應用、快件自動分揀、航空快遞、快件取件與派件交通工具等方面相差甚遠。方舟子曾表示:“美國三大快遞,Fedex有飛機653架,運輸車輛十萬;UPS有飛機237架,租機413架,車輛十萬;USPS有車輛21萬。民用機場遍佈鄉鎮,近2萬個。中國快遞公司要比,大概只能比快遞員數量了。説中國物流甩美國幾條街的,不知哪來的自信。”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快遞業如此離不開電動三輪車。得益於電商領域的發展,中國的快遞業勢頭強勁,但其物流體系卻很渙散,基本是靠數量非常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快遞員)支撐。

  電動三輪車,意味着分散配送、低效配送。它只是目前中國快遞業發展現狀下的必須品,而不是快遞業的必須品。在美國和日本有一種廣泛採用的物流方式叫“共同配送”。以日本京阪神地區12家百貨公司為例,各企業不再各自派件,而是專門建立一個配送末端,由它統一配送。

  這樣的配送體系,就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具有了公共屬性,城市物流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既然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自然不可能存在“快遞貨車不能上高架、不能進城”這種現象。作為安全係數較低的交通工具,電三輪自然會逐漸淘汰。

  結語跳脱出這件事本身來看,但凡涉及到公共利益的議題,都應該由利益相關方(從業者、資本力量、政府、行業協會、普通民眾)參與博弈,最終形成一個各有妥協的方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7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禁摩限電之後 快遞員鍾愛的電三輪何去何從 2016.4.6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