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才有問,有學才是問。社會不少專家學者對於自己的專業有認識,並在各種專業機構當中發表相關文章。一篇文章的形成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思考,但是如何梳理在一種邏輯關係,如何思考問題這種看似最簡單的事情反而是最重要的事情。
梁漱溟在有關思考問題上的方法給出了八層境界,這八層境界每一層都代表着不同等級的思考深度,好比成年人與兒童,長者與年輕人,教育幼兒的時候會説自己吃的鹽比幼兒吃的飯都多,那麼從時間上累積的經驗是否能夠被判別為值得劃分非常大的界限?
梁漱溟:思考問題的八層境界
梁漱溟
形成主見
如果一個小孩沒有主見,那麼一定會被當做一種擔憂被父母關注。同樣的道理,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得有主見。不同於教科書上既定的知識,在知識前沿的人當中有關問題的答案有非常多的回答,沒有哪一個是標準答案,從各個角度來説都會有合理之處。
往往主見也是一種偏見,即便淺薄但是好用就行。不必追求和《道德經》中一樣深奧的道理,但是一定要有自我的認識。這種自我的着重強調才是對主見的重要認識,這種自我的認識在表達的時候無法引起共鳴,那就屬於自己的認識。
愛因斯坦
發現不能解釋的事情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擁護者去認可愛因斯坦,不管愛因斯坦的認識是否偉大,但是我們能夠看得出,人是需要一種認可。這種認可是當我們的意見在被表達出來時獲得其他人的認可,抱着想法和他人找不同的時候,身邊的意見就會變成參差不一。
往往一個共識的形成是需要通過不斷推敲和碰撞的,一定會有質疑的聲音,但是正因為質疑,所以才能夠不斷提高自我意見的含金量。當然受到攻擊的時候你會產生兩種狀態,要麼是認可他的批評,從而改進;另一種是直接選擇拋棄自己。
陷入這種矛盾的時候意味着你會繼續學習下去和思考下去,那麼你進入了思考問題的第三階段。
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是一種更為成熟的階段,在個人的意見已經經歷過第一次洗禮以後,第一次洗禮會讓個人產生一定的思考。聽過他人的想法以後,一定會有獨自的理解,但是在選擇的時候產生疑惑。
邏輯是一條閉環,但是往往我們非常有自信的思考並不完整,可能只是邏輯環中的一個部分,當別人的意見進入時,我們可以趁此機會補足我們的邏輯。同時也能及時探查到邏輯缺陷的地方和邏輯突出優秀的地方。
知不足
認識不足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我們經常會有一種感覺。明明在別人找出錯誤以後,我們可以理解自己思想哪裏有問題,但是最開始想的時候,我們就是想不到,並且還能自行説服自己的邏輯,使我們接受我們的説法。
他人找錯誤的方式也會決定我們願意接受的程度,如果我們能夠懷抱着“孤獨求錯”的心態去尋找自己的錯誤,那麼不管是從敵人還是從對手上得來的答案都會被提煉城有價值的回答。相反,牴觸心情只會讓我們離問題的本質越來越遠。
以簡御繁
所有的哲學大家在闡述自己的哲理時不會選擇長篇幅或者複雜的名詞,往往共有的特點就是簡潔易懂。能夠用簡單的事物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是因為內心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不管是學識還是認知系統,這在腦海中已經比較成形。
哲學家之所以不用複雜的詞彙是為了強調兩點,第一是道理的實用性,只有因為所有人認可的事物才能夠證明理論的實用性,第二點就是理論的支持,我們所瞭解到的哲理是因哲理家的出名,沒有大量的人力支持,理論的推行是難以橫跨的阻礙。
運用自如
以不變應萬變,我們的古話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意思是表達自己的學識系統建立成功以後,應該有能夠在生活的經歷當中運用的過程。倘若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用自己的學識沒有辦法解決,那就説明還有進步空間。
類似於馴馬,我們成形的知識系統是一頭剛烈的野馬,如果我們能夠操縱它那麼在廣袤的草原當中奔跑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馴服它們,那麼不僅會讓我們的使用得到阻礙,還會讓我們的思想進入一種極端。
一覽眾山小
這個境界的達成算是獲得了知識系統成熟的初步成功,回頭看去,曾經困擾自己的問題都會變得矮小。就好比電視劇當中練成大功的武俠,等級和武藝的提升會呈現階層跨越所以在看身邊的問題時就會有種登高望遠的感覺。
一種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感覺確實令人感嘆萬千,自己也是從當初毫無基礎的階段走過來。同時此時的思想也會從星星之間的比較變成月球與月球之間的比較,百家爭鳴的思想中就有一種獨成一方的感覺去。
通透
常説一個人活得通透,對於別人來説是困擾的問題對於你來説只是一個簡單易懂的認識。困擾的問題分許多種,並不是字面上看起來輕的份量,放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
通透的人就好比質量最重的彈簧,放在上面的壓力不管是什麼樣子都不能使彈簧出現非常大的壓縮。越差的承受能力反應會越大,被壓縮的可能性越大。通透在於對萬物的包容和接納,能夠做到自己的理解和萬物的融合。
從八層思想的邏輯來説,實際上思考的最終目的在於沒有問題,不管是怎樣的思考都是為了能夠提高自身的思考境界。
這是一種思想的晉升,同樣也是一種格局的提升,視線也會從身邊的問題覆蓋到整個世界,這就是八層思考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思想能夠獲得最大釋放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