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百年衰榮:官員晚清曾充當中外溝通中介
中國海關的百年衰榮
在晚清外交、外語人才奇缺的情況下,海關官員經常充當中外之間的溝通中介
文/馬維
今天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多有關於綠色郵政的記憶。殊不知,用綠色作為郵政標誌色實為特例,大多數國家用的是紅色或黃色。這樣的安排,乃肇始於一個英國人,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海關總税務司羅伯特・赫德。中國現代郵政系統發端於海關,是在赫德的多年奔走下才設立起來的。因此有不少研究者認為,無論是綠色的海關旗,還是國人熟悉的郵政綠,可能都是赫德向他的故鄉愛爾蘭致敬的一種方式。
資料圖:海關查驗台。中新社發 沈蓓蓓 攝
近代中國海關長期以來承受着根源於民族主義的責難。如1987年出版的《赫德與近代中西關係》一書就對赫德和他領導下的中國海關持全面否定態度,指責其為“服務西方侵略者”的工具。在著名漢學家孔飛力的學生、劍橋大學中國近代史教授方德萬看來,這樣的觀點顯然受到了太多意識形態的影響而有失公允。在研究了收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數萬件海關原始檔案、走訪了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海關中外僱員的後人之後,他寫出了《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代化的全球起源》這本坊間難得一見的中國近代海關史著作。
作者認為,與中國傳統的榷關不同,海關集多功能為一體,超越了單純的税收機構。尤其是赫德到任後,逐漸將海關轉變成了一個廣受尊敬的機構,除了税收之外,還涉足外交、財政、學術、氣象、海事領域,顯示出強大的管理能力。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它在中國沿海修建了許多燈塔。燈塔的出現,乃是19世紀下半葉世界航海界發生的重要轉變之一。海關下屬的船鈔部及時把這項新技術帶進了中國,加速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加強了海關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影響力。
在晚清外交、外語人才奇缺的情況下,身為中國政府官員的外籍海關高級職員還經常充當中外之間的溝通中介。在這方面,海關做過的具有深遠影響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不斷地協助雙方協商、談判、議和。
在戰爭期間,擔任江海關税務司的安格聯奉赫德之命,與兩江總督劉坤一頻繁會面。之後,赫德本人還親自出面,促成雙方坐到談判桌前。他在英國、德國和美國的主要雜誌上發表文章,譴責聯軍暴行,還批評傳教士的傲慢和偽善,呼籲對中國要“同情之對待”,因為這樣可以使未來成為強國的中國“感謝我們,而不是向我們尋求報復”。同時他也告訴清政府,包圍使館是嚴重違反文明的行徑,並替中國政府起草了外交照會。海關當時設計的方案是,讓庚子賠款成為清朝與所有當事國之間的國家貸款,而非私人之間的債務。赫德當時真心認為,這是對中國及負責徵税的中國海關最有利的賠償方案。
不過這筆高達4.5億海關兩的賠償金,還是成了壓垮清政府的巨石之一。此外,由於辛丑年之後税務負擔加重導致海關權力大增,海關逐漸成為各種矛盾的焦點,以及國人義憤的眾矢之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赫德在英國去世,安格聯接任總税務司。此人對中國持強烈的歧視立場,進一步加深了國人對海關的不滿。
在此後的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時代,海關作為中國內債發行的管理機構,權力進一步擴大,總税務司成為事實上的“太上財政總長”。安格聯缺乏其前任赫德的温和謙虛,他在任時,北洋官場曾有過不成文的規定:新財政總長上任後,首先要去他那裏拜訪。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軍政府後,向他索要所控制區域的海關税收。他在給下屬的信中抱怨孫“大概患有神經病”,但“對孫中山的輕蔑卻使他認為聰明的做法就是答應給孫中山錢”。這種傲慢性格最終導致1927年1月安格聯被新任財政總長顧維鈞罷免。
此後,海關逐漸從一個國中之國變成了普通的政府機構,後兩任英國籍總税務司易執士、梅樂和只不過是命令執行者而已。
二戰後的中國海關,再未能恢復昔日的輝煌。而海關工作人員也逐漸從清廉高效、口碑甚佳的公務員,淪落為貪腐的代名詞。1952年,新政權下的海關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 百年曆史的中國海關,至此終於走到了盡頭。
【潮來潮去:海關與中國現代化的全球起源】
作者:【英】方德萬
譯者:姚永超 蔡維屏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價:68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