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英國如何成為西歐“最窮國”之一

美國《大西洋月刊》10月25日文章,原題:英國怎麼成了西歐最窮國家之一

過去幾個月對英國來説很艱難,能源價格持續飆升,通脹率已突破兩位數。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君主去世,任期最短的首相也已經辭職。在聳人聽聞的頭條新聞背後,是一個關於數十年經濟失靈的更深層次的故事,為未來提供了借鑑。

美媒:英國如何成為西歐“最窮國”之一

資料圖 圖源 ICphoto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銀行家”

在美國人的想象中,英國是一個給他們帶來現代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的富國。但如果嚴格從數字上看,英國作為一個富國,實在是太窮了,其生活水平和工資水平明顯落後於其他西歐國家。事實上,從某些方面來看,英國目前的實際工資低於15年前的水平,明年可能會更低。

目前這場災難醖釀了幾十年,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比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都要慢。到了上世紀70年代,英國人展開了一場全國性辯論,爭論焦點是為什麼他們落後了,以及這個昔日的帝國如何變成了一個相對封閉和沒有活力的經濟體。上世紀80年代,在撒切爾夫人的領導下,市場被解除了管制,金融業成為英國經濟中的一顆明珠。撒切爾夫人對新自由主義的青睞產生了複雜的連鎖效應,從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頭十年,英國經濟飛速發展,倫敦金融業一馬當先。19世紀以“世界工廠”身份發家致富的英國,到21世紀成了“世界銀行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英國經濟崛起的引擎遭遇重創。由於擔心赤字上升,英國政府採取了緊縮政策,結果是災難性的,實際工資連續6年下降。面對作家芬坦·奧圖爾所説的“生活水平下降帶來的沉悶焦慮”,保守黨政客們為這場緩慢的災難找到了“替罪羊”。他們為焦慮的選民提供了一份可怕的外來者名單:移民、尋求庇護者……任何人都在其中,除了那些削弱了英國競爭力的本國實際決策者。一羣年紀較大、極度懷舊的中產階級選民要求“脱歐”,他們如願以償。

“人類搶走機器人的飯碗”

過去30年,英國經濟選擇了金融而不是工業,政府選擇了緊縮而不是投資,選民選擇了封閉和貧窮的經濟而不是開放和富裕的經濟。可預見的結果是,工資下降和生產率增長低得驚人。

英國媒體擔心機器人會搶走所有人的飯碗,但現實恰恰相反。“從2003年到2018年,自動洗車機的數量下降了50%,而手動洗車工的數量增加了50%”,經濟學家出身的評論員鄧肯·韋爾登説,“這更像是人類搶走機器人的飯碗。”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英國製造業的技術自動化程度低於其他同等富裕國家。2020年,英國萬名產業工人擁有的機器人數量僅為100個,平均機器人密度低於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對英國“生產率難題”的一項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除了倫敦和金融業,幾乎所有英國行業的生產率都低於西歐同行。

表象背後的羸弱

英國是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去工業化的國家。該國掀起了一場改變世界的生產力革命,但是,現在其生產力數據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差的。曾經全球最強大的全球化帝國,如今卻毫不猶豫地減少全球貿易和人才引入。“脱歐”以來,移民、出口和外國投資都有所下降,長期來看,可能使英國的經濟規模減少幾個百分點。

去過英國的人可能不認同我勾勒的圖景。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熟悉倫敦,而不是整個國家。正如作家諾亞·史密斯所指出的,倫敦的金融實力掩蓋了其整體經濟在創新和製造業方面的羸弱。也正如經濟分析師克萊因所言,“除去倫敦,英國是西歐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英國現在是其他國家應對去工業化、去增長和詆譭外國人的“黑暗三位一體”的反面教材。“脱歐”切斷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為一場週而復始的政治鬧劇埋下了伏筆。(作者德里克·湯普森,陳欣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3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英國如何成為西歐“最窮國”之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