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會説話的。從南湖紅船到改革開放再到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我們希望真實地還原建築,展現中國歷史、中國速度。”最近這段時間,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學專業本科生蔡路迪在學校教室裏搭建的臨時“施工”現場裏忙碌着,他和其他幾位同學正在籌備一場以“捧在手心的紅色模型”為主題的建築模型展覽。
今年,這羣平均年齡僅20歲的大學生要進行以“共同富裕”為主題的手工建築模型製作。如果要問,手工搭建一個建築模型需要幾步?設計圖紙、購買原材料、開工搭建……但想要等比例真實地還原歷史建築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蔡路迪看來,團隊成員都在追求建築設計的完美和精益求精的路上,帶着點考證歷史資料的“倔強”。
00後逐漸成為課堂的“主角”,他們之中有精益求精,在背後默默進行着“紅色建築”圖紙設計的建築專業學生;有創意無限,用畫筆描繪中國傳統元素和中國故事的美術專業學生;還有鏡頭張力十足,用表演藝術展現中國歷史、新時代青年生活的不同專業學生。00後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着新時代思政課的新表達,他們的思政作品也像他們正經歷的青春一樣變得“熱血”起來。
尋找專業和黨史結合點,考證歷史帶着“倔強”
“製作紅色模型不單單需要動手能力,更多的需要去思考如何在當下緊跟時代腳步,去找尋彰顯時代精神的建築,再將原建築以模型的形式高度還原製作出來。”剛開始,蔡路迪和團隊成員們需要追尋歷史的足跡,蒐集大量與歷史建築相關的史料,並據此設計圖紙、選購搭建工具及材料、確定板材形狀及拼接方式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之後才能開啓“親身”搭建模式。蔡路迪介紹説,不單單是一座建築的歷史,它所在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相關史料都需要去查閲瞭解,前期準備往往就需要花費半個多月。
去年,蔡路迪曾跟隨着學長、學姐們第一次參與了學校舉辦的以“百年奮鬥史”為主題的紅色模型製作活動。那時他還是一名大一新生。從思路構思、設計製作以及成型收尾,他們完成了開天闢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驚天動地四個篇章的紅色模型設計製作,這讓本就喜歡歷史的蔡路迪深受震撼,“建築可以直觀地展現一個地區、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這讓我找到了歷史知識和自己所學專業的最佳結合點”。
“剛開始是最難的,就像是‘打地基’的感覺。”像蔡路迪團隊一樣,“倔強”地考證歷史資料的還有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學專業張佳琪所在的團隊。她和團隊成員手工設計製作的是“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模型,僅是所需的材料就用到了泡沫板、丙烯顏料、黏土等數十種,比這個數字還多的是他們對“會議舊址的屋檐到底是什麼形態”的討論次數。
“會議舊址是木結構的屋頂,在屋頂上的房梁具體到哪個地方、如何嫁接,都需要測量。”張佳琪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由於大家無法親自到實地考察,很多細節就需要成員們從不同角度的照片、視頻資料以及文字史記來進行還原,“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各自有自己的見解,為了以理服人,每個人都會積極地蒐集大量的史料佐證自己的觀點,我們在一種類似於辯論的情景中學習討論,不但學習了歷史知識還鍛鍊了團隊協作能力”。
如今,蔡路迪和張佳琪團隊的作品都被收藏在浙江理工大學的“紅色築夢館”中,一同在這裏展覽的還有建築工程學院師生們手工製作的中共歷次會議會址模型、新中國成立70週年年代樣板間、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模型等60餘個紅色模型。
“當別人問起我關於紅色模型的歷史故事時,我變得可以侃侃而談,才發現原來我在做模型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很多黨史和專業知識了。”張佳琪説。
追趕時代的腳步,思政表達變得“潮”起來
“在‘兩山理念’的引領下,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家鄉、周邊城市環境的變化,我們的生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國越來越美了。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安吉餘村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一定要真實地還原它。”蔡路迪説。
今年,蔡路迪變成了模型製作小組的“帶頭人”,在“共同富裕”主題下,團隊成員們選擇了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浙江餘姚市橫坎頭村、“楓橋經驗”陳列館、浙江安吉縣餘村等8個展現中國發展的建築羣進行等比例縮小。有了去年的經驗,這次團隊學習起黨史知識、理論知識來輕鬆了許多。不過,新的困難很快就出現了。
與其他單個建築不同,浙江安吉縣餘村是一個建築羣,如何把當地村落的地理位置關係展現出來?安吉縣餘村曾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而成為“中國最美鄉村”之一,對蔡路迪來説,這是與其他模型所承載的含義最為不同的一點,也是讓他花費心思最多的一個建築模型。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羣年輕人們想到了可以用“高科技”手段。於是,他們利用手機地圖軟件打印出了一張當地的衞星地圖,並據此來還原村莊建築羣複雜的位置關係。
此外,每一個紅色模型中還融入了同學們的“小心思”。為了幫助參觀者更好地瞭解紅色模型背後的歷史故事,設計團隊都會在模型背後設置一個二維碼,參觀者通過手機掃碼就可以觀看相關的歷史,這些史料的蒐集和製作也都是模型製作團隊成員。
“當我們能把日常用的軟件、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去實踐運用,感覺自己擁有了一個展示的舞台,也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學以致用。”蔡路迪説。
讓思政表達變得“潮”起來,00後也在用畫筆講述着自己眼中的中國故事。在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有一個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國潮工作室”實踐平台,在這裏學生們可以看到非遺傳承人展示清代服飾、漢服文化,可以將蘇州園林等經典傳統建築設計風格運用到現代空間設計中,還可以親手繪製帶有敦煌元素的繪畫並製作成口罩、手機殼等文創產品。
學院遊戲設計專業學生趙子恆將帶有敦煌花紋元素的創作,繪製在了口罩上,她用了三天蒐集歷史資料並和老師溝通繪製細節、色彩搭配。在談到創作初衷時她説,“我曾被敦煌文化震撼,口罩又是當下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如果將敦煌元素和口罩相結合,既能改變口罩單一的顏色又能傳播傳統文化,還能帶給大家更豐富的色彩,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他們不僅可以對經典符號進行提取,還可以將這些元素和手機殼、帆布包等現代產品相結合,也會用新媒體手段進行更廣泛地傳播。”在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美術教研室教師趙豔婷看來,藝術設計和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有非常緊密的聯繫,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參與此類設計需要一定的時代複合性,“他們既需要了解歷史、瞭解國家大事,又需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在這一代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未來可期”。
00後心懷“國之大者”告白祖國
6月,是畢業的季節。畢業前夕,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美術專業學生胡亞捷的畢業作品是一組以“祖國發展大事記”為主題的手繪畫,她想送給自己一件具有“儀式感”的畢業禮物,也想用自己的方式留下見證中國發展歷程的紀念。
剛開始,胡亞捷擬定的主題是反映“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繪畫創作,但回顧起在疫情中度過的3年大學生活,她先後見證了建黨百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北京2022年冬奧會、建團百年等重要歷史性時間節點和事件,她覺得自己應當對這些“特別”的經歷做一個總結。於是,她畫出了透過護目鏡依然帶着堅定眼神的醫務工作者、以紅色為基調的嘉興南湖紅船、在奧運賽場上奮力拼搏的冬奧冠軍武大靖……在她看來,這組繪畫作品既是對自己大學生活的總結,也是一次對祖國的青春告白。
“讓學生主動關注‘主旋律’,用‘正能量’的方式表達對社會民生、國家大事的看法,這是每一位老師應當引導並需要根植於每一位學生心中的重要內容,在疫情期間顯得重要。”趙豔婷説。
經過這次畢業作品的設計歷程,胡亞捷也獲得了新的成長,“我突然明白了藝術創作要更多展現積極的內容,不能僅侷限於個人情感和個人世界,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理應多關注國家大事和時事熱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用自己的力量傳播時代之美”。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上網課、“雲”比賽活動、校園閉環管理……儘管大學生失去了很多親自體驗校園生活的機會,00後卻在用樂觀和積極的態度,表達着戰“疫”決心。
去年,河北大學中央蘭開夏傳媒與創意學院學生張奎亮做了一件特別的事情——拍攝戰“疫”題材的微電影。他邀請了8位同學分別講述“戰‘疫’英雄”的故事。有為了一線戰“疫”工作而選擇剃光頭的00後女醫生;有放棄大年三十和家人團聚的機會,選擇衝進隔離病房的90後青年醫生;還有堅守在各地的基層崗位上,進行核酸檢測、測量體温的青年志願者……
“我希望通過線上的方式,把大家組織起來表達青年對戰‘疫’一線工作人員的敬佩以及對祖國的愛。這恰恰也是鼓舞我的力量。”後來,張奎亮報名成為一名基層戰“疫”志願者,負責配發隔離人員的生活物資以及清倒垃圾等工作。這是一份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志願工作,剛開始他的內心是忐忑的。“拍攝微電影的時候,我被那麼多義無反顧的青年所震撼,同為新時代青年,我覺得我也可以堅持下來。我們相信祖國,也請祖國相信我們。”張奎亮説。
“當學生親自參與到思政課微電影的創作中,他們對這段特殊的經歷會記憶猶新,而其產生的影響不是一天、兩天,有可能是終身。”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王華玲認為,拍攝思政微電影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情,從選題、寫劇本、選演員,到拍攝、後期製作全部都由學生團隊完成,這既是學生們表現力和創新力的舞台,更是讓學生與這個時代對話、交流、碰撞、融合的契機。“思政課微電影並不是為了藝術和票房,而是以微電影為載體,讓學生去體驗不同的角色、去了解國家和社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尋找什麼才是家國情懷的答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