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餿主意:鼓勵農民縣城買房,開車種田?

專家的餿主意:鼓勵農民縣城買房,開車種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冰川思享號(ID:icereview),作者:張豐,原文標題:《鼓勵農民縣城買房開車種田,這病得治!》,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董藩,據説在學校裏是一位名教授。校友羣裏有人談到他,會有一片“呵呵”的評判。董教授給自己的學生很大的壓力,據説他有一句名言:“畢業後掙不到4000萬的話,就不要見我。”

北師大的校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課堂上説這個多少有點讓人尷尬。當然,董教授很懂與時俱進,有畢業多年的學生説,記得他以前説的是400萬啊——他對房地產價格確實敏感,一直根據房價來評估世界。

他最新的發言是鼓勵農民到縣城買房。

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董教授明確主張,農民應該到縣城去住,“在縣城裏,一個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能收到的信息,增長的見識和農村的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對提升農民的個人素質是非常必要的。”

記者還比較接地氣,問他:“那種地怎麼辦?”

董教授這樣回答:“如果一些農民仍然需要在農村種地,他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開着車過去種地,但是他長期住在縣城。而且農民在縣城裏面的話,醫療、教育、生活環境等都會有很大的改善,也能享受城市文明和現代文明。”

我把董教授的觀點發到朋友圈,農村老家一位朋友説:“太好啦。請問買房買車的錢誰出?”

什麼是縣城

董教授可能沒怎麼去過縣城。至少我熟悉的河南、四川這兩個大省,縣城和董教授描繪的不太一樣。

董教授説,一個人在縣城,可以享受到比農村更好的東西,比如教育、醫療,公共生活,理論上這當然是對的。

但是,現實的狀況是,農村那些想讓孩子讀好學校的,基本上已經都搬到縣城讀書了,想去縣醫院看病,除了四川西部山區,打一個120,縣醫院就會來拉你,因為他們的業務已經不多了。10年前開始,絕大部分鄉鎮的衞生院基本上都倒閉了,去縣醫院看病,已經是農民的日常(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董教授描繪的縣城和鄉村的區別,大概還是2000年以前。自從大量農民到“發達地區”打工開始,內地縣城也在鉅變。如果説成都、鄭州這樣的省會城市“吸走”了全省能量的話,縣城同樣抽空了鄉村——換句話説,能夠在縣城買房搬進去的,早就買了。

在這種情況下,縣城當然比鄉村有更多資源,但是即便是對還留在村裏的人來説,也已經沒有太大吸引力了——他們不再對縣城感到好奇,也不再崇拜縣城,縣城是平淡無奇的地方。還住在村裏的“老農民”,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田和宅基地。

如果我們不把縣城和農村相比,客觀評價,縣城的公共資源到底如何?以我老家河南鄲城為例。這個縣城有了不起的地方,有一所全省聞名的高中,“教育資源”一流,但是孩子們考上好大學,基本上沒有回去工作的。

大家不是不愛家鄉,而是家鄉沒有“公共生活”——電影院,書店,咖啡館,這些基本是荒漠。

就在不久前,鄲城的公交停運了,原因是司機們幾個月沒發工資。我不想討論財政問題,更在乎的是它的寓意——一個縣城,不能支撐“公共交通”。這不是説大家交通有問題(很多人開車、騎電瓶車或者自行車就夠了),而是説根本沒有什麼“公共”領域。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老農民(年輕人都不在村裏了)離開村莊和土地,搬到縣城的商品房,就算是國家給他發房子,他也感受不到任何幸福,不會“提升自己的素質”。

誰在種地

前幾天四川高温,一位朋友在眉山農村老家的親戚(今年71歲),下午4點去田裏掰玉米,不幸去世。他的孩子住在成都,非常孝順,每天都和老人聯繫,晚上7點打電話無論如何都聯繫不上,拜託鄰居去找,9點才發現老人的遺體。

這是鄉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年輕人都到城裏去工作,留下的是老人。實際上,現在農村的孩子,從小就不是“農業導向”,不會去學習種田,即便考不上大學,也會到城裏打工,沒有誰會想到長大了還在村裏。

於是,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後者被稱為留守兒童。這些老人,可能是中國最後一代“個體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也更深。這就是我上面所説的“老農民”,他們往往生出一種對縣城的抗拒,子女已經到外地或者縣城了,自己到現在還沒去,也就不再會去了,有時候他們還會表達出一種對土地的強烈感情——如果鄉村出現拆遷,他們是最頑強的抵抗者。

在河南農村,出現了一種新形態:人們到城裏打工,會把家裏的田租給別人耕種。於是,出現了新型承包户,一個人可以租下100個人的田,實現規模種植和經營。他會購入大型機械,最大程度提升生產力。

這樣的“種田大户”,當然是有條件到縣城買房,但是他們不會去,因為經營一兩百畝土地,已經不是“種地”,而是“經營”。他們投入和產出都很大,容不得半點差錯,必須經常去巡視自己的“領地”。他們會擁有轎車,可以開着去縣城購物,但是卻絕對不會以縣城為生活的中心。

誰能在縣城買房

那麼,各地現在都在忽悠農民買房,到底打的是哪些人的主意?

真正潛在的客户,是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人。大城市房價很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買房落户,但是,農民工經過多年打拼,完全可以攢下一筆錢。他們有很大可能回到老家,建造一棟漂亮的房子,但是不會去住。

我們現在看到的農村就是這樣。儘管我經常調侃我老家如何貧窮,但是不得不承認,老家的房子正在更新換代,在農村出現越來越多漂亮的房屋,畢竟很多人在外打工從事的就是建築業。

這樣的農村漂亮而又讓人傷心,因為缺乏人氣、生機和活力,只有春節的時候,才會熱鬧幾天,那時鄉村甚至也會堵車,因為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會開着購買的小汽車回老家過年。這些人中的一部分,有在縣城買房的可能。畢竟,在縣城買到的是商品房,有電梯,他們會以自己務工的大城市為藍本,想象在縣城的新生活。

但是,這裏隱藏着巨大的誤區和危機,農民工如果返鄉在縣城買房,不得不面臨一種新的“分離”:他們會發現,縣城根本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沒辦法掙到錢,哪怕是為了還上房貸,也必須再次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的商品房,去到大城市打工。他們會再一次失去自己的“家”。

這才是新問題,也是到縣城買房唯一值得研究的問題,根本不是董教授胡説八道的那樣。對這些在外打工的人來説,縣城是“落後的地方”,根本談不上有利於成長,教育和醫療也沒有吸引力。

唯一可能是,農民工在大城市實在累了,要回到家鄉,但是再也回不到土地上了,他們才會選擇縣城——成為一個在縣城居住的、失去土地和工作的人。

縣城的希望到底在哪裏

説到底,誰能給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就能吸引人在哪裏買房。在這個意義上,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縣城,對全國農民都是有吸引力的,可以在那裏打工,如果掙到錢能買房安家,就會成為新市民。

對像河南、四川這樣的內陸省份的縣城來説,財政供養人數已經到了極限,沒有辦法再提供更多有編制的崗位,接下來就是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很明顯普遍也不成功——縣城沒有產業,沒有商業,也就沒有吸引力。

相反,縣城和鄉村還會繼續失去自己的子弟,失去年輕人,這個趨勢目前還看不到根本扭轉的可能。對縣城的管理者來説,與其忽悠大家買房,騙一個是一個,還不如腳踏實地改變一點點。一個有更多自由的地方,就會有更大吸引力。

上個月路過四川的巴塘縣城,那個縣城在金沙江邊上,非常漂亮,還打造了一個很大的可以散步的公園,據説叫“情人橋”。我和一位老兄在那裏散步,感嘆這麼好的縣城,真的可以來住一下。

路過一對情侶,很不地道地偷聽了他們的談話。女的是“御姐型”,很有吸引力,但是男孩卻説:“實在受不了啦,我要去廣州。”“實在不行,去成都也行。”這就是現實,對年輕人來説,縣城實在太乏味了。

希望董教授能去縣城看一下,最好去我老家鄲城,乘坐一下剛恢復運營的公交,到縣醫院掛一個號......

當然,我有更好的治療方案,那就是請董教授到田裏,和農民朋友聊上幾句,認真看一下腳下的土地,聽一下它沉重的呼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冰川思享號(ID:icereview),作者:張豐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8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的餿主意:鼓勵農民縣城買房,開車種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