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居、因河而興,從宋時的小河短篷到如今的高樓林立,一條上塘河記錄下臨平的城市變遷,串聯起臨平發展的歷史文化脈絡。今年,藉助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大好契機,我區全面推進“128”上塘河宋韻文化帶工程,通過一個統攬、兩大抓手、八項工程,深挖歷史文化資源,讓這條“臨平的母親河”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
工程以打造上塘古韻尋蹤核心展示區為統攬,以上塘河(古運河)文化和宋韻文化為抓手,實施八項文化工程,打造新時代臨平文化高地。作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杭州段)中的重要區段,上塘河段位於臨平中心城區,長約11公里,是聯接臨平、星橋、南苑等多個街道的重要河道,沿線積澱了豐富的宋韻文化遺蹟、典故和文物資源。如已有700餘年歷史的桂芳橋、始建於北宋宣和七年的龍興寺,以及眾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佳作等。如何讓這座文化寶庫掀開歷史的面紗,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是臨平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最近,桂芳橋所在的河南埭路“悄悄”增添了些新看點:上塘河流域石雕地圖、各種人物生活場景雕塑,就連馬路牙子上都刻了臨平話的拼音。運用場景與帶狀公共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將臨平歷史文化藏於城市細微處、隱於日常生活裏,這種默默浸潤的方式受到老百姓的歡迎與點贊。“通過查閲相關文獻和實地走訪,我們發現上塘河兩岸一直是‘最臨平’的生活空間,其中以宋韻文化最具代表性,作為文化展示的空間很合適。”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後續將在推進上塘河兩側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有機融入上塘河歷史文化元素,體現臨平獨特的文化底藴。
煥然一新的河南埭路只是臨平打造宋韻文化的一個開始。據瞭解,上塘河宋韻文化帶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將實施文化地標建設、文化理論研究、文化品牌塑造、文藝精品創作、文化產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提質、文旅融合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八大工程,包括復建班荊館、王蒙草堂及天都城公園改造提升,推進明因寺遺址公園、安隱寺(安平泉)遺址公園、九曲營歷史文化街區、東來閣宋韻主題博物館等項目建設,打造宋韻主題文化地標;舉辦上塘河宋韻文化節、“元四家”王蒙藝術節、“宋韻文化”主題研討會、宋韻臨平西泠印社名家邀請展、“臨平TIME×非遺TIME”宋韻主題展覽等文化活動,引導廣大羣眾走進並瞭解宋韻文化;組建大運河文化研究智庫,打造“上塘宋韻”豐國需故事工作室,跨界合作推出《宋韻臨平文化繪本》等各類型文藝作品,通過歷史文化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有影響力的成果。力爭到2024年底,初步形成上塘河文化挖掘、保護、提升、研究、傳承閉環運行體系,打造“山水融城、多元匯聚”的上塘古韻尋蹤核心展示區,為高水平建設“數智臨平·品質城區”、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樣板提供強大思想保證、文化內涵和精神動力。
為此,我區加強統籌,建立領導小組與工作專班,制定項目清單、責任清單,強化要素保障,並通過定期督查,及時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有力有序推進項目落地實施。截至目前,班荊館復建、天都城公園部分改造提升、上塘河兩側老舊小區改造、藕花洲大街提升改造工程及桂芳橋、隆興橋等歷史遺存保護等項目正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