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常態化核酸篩查條件下,涉疫醫廢也能“日產日清”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 單劼】2022年以來,隨着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在全球流行,我國多地陸續出現局部散發的新冠疫情。為儘早阻斷疫情傳播,全國多地組織開展了常態化核酸篩查,這一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核酸檢測廢物,這些核酸檢測廢物如何處置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近日,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詳細介紹了目前我國對於核酸檢測廢物的處置情況。該負責人表示,我國現有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和應急處置能力充足,經受住了新冠疫情多輪衝擊的檢驗,完全能夠滿足醫療廢物及核酸檢測廢物的處置需求,核酸檢測廢物的處置妥善且風險可控。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通過對北京、上海、西安、仙桃、丹東等大、中、小型不同規模城市典型核酸檢測機構的核酸檢測廢物產生係數進行調研,採取混檢方式進行核酸採樣檢測,每100萬人大約會產生5噸核酸檢測廢物。
目前,生態環境部對於固定點、便民點和流動點三種不同類型採樣點產生的核酸檢測廢物一般採取不同的收集處置方式:固定點產生的核酸檢測廢物由醫療機構、疾控機構交由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處置;便民及流動點產生的核酸檢測廢物由核酸檢測機構集中收集或地方政府規定的其他方式收集後交由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處置。
除此之外,當突發疫情等原因導致醫療廢物產生量突然增多而醫療廢物集中收集處置能力不足時,當地政府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21年版)》等確定的應急處置方案,將核酸檢測廢物分類分流至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工業爐窯等應急處置設施進行處置。
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540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核准醫療廢物常規集中處置能力達215萬噸/年,比疫情前(2019年底)提高39%。總體上,2021年全國醫廢集中處置能力平均是產生量的1.54倍,其中18個省份高於全國平均值,其他省份至少也在1.06倍以上。
通過延長設施工作時間及啓用備用設施等方式,全國醫廢集中處置能力平均是產生量的1.87倍,其中19個省份高於全國平均值,其他省份至少在1.16倍及以上。此外,各地還具備充足的協同應急處置能力以保障應急處置。總體來看,全國醫廢處置能力充足,可以滿足包括核酸檢測廢物在內的各類醫療廢物處置需求。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醫療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2021年,全國共產生140萬噸醫療廢物,其中19.6萬噸涉疫醫廢日產日清。
對於典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醫療廢物及核酸檢測廢物處置,該負責人介紹稱,從調度情況來看,近五個月以來,全國涉及中高風險地區的市(州)和直轄市中,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日均負荷率均低於90%,其中97%的地區低於80%,71%的地區低於50%,醫療廢物處置平穩有序。中高風險地區所有醫療廢物及核酸檢測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其中涉疫醫療廢物日產日清。這表明,在開展常態化核酸篩查檢測的條件下,各地產生的核酸檢測廢物全部能夠得到及時、妥善處置,且現有處置設施的能力仍有富餘空間。
該負責人進一步介紹稱,今年上海本輪本土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產生量峯值達1420噸/天,是2022年3月初的4.2倍。生態環境部指導幫扶上海市全力做好醫廢處置工作,在保證處置能力為404噸/日的集中處置設施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逐步啓用折算處置能力達1585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爐協同應急處置醫廢,未出現處置能力不足的情況。3月1日至7月30日,上海市產生的10.8萬噸醫療廢物全部妥善處置。
該負責人表示,實踐證明,我國每個設區的地級以上城市均已基本建成較為完整、規範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偏遠地區的醫療廢物也基本能夠覆蓋。包括中小城市在內的現有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和應急處置能力充足,經受住了新冠疫情多輪衝擊的檢驗,完全能夠滿足醫療廢物及核酸檢測廢物的處置需求。各地核酸檢測廢物全過程環節納入衞生健康、生態環境、交通運輸、城市管理等相關主管部門的監管,可有力保障核酸檢測廢物的妥善處置且風險可控。
此外,該負責人還介紹稱,隨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紛紛打響了抗擊疫情攻堅戰。生態環境部還給同樣面臨疫情及其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問題的巴塞爾公約締約方提供信息參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我國貢獻。
2020年6月24日,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向187個《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締約方和各區域中心發佈出版物《中國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手冊》,向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目前該手冊已被翻譯成英語、阿拉伯語、烏爾都語、尼泊爾語等語種,版權輸出到埃及、黎巴嫩、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加拿大及北美地區等4大洲、12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