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處暑
今日11時15分,我們迎來處暑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
處暑是反映氣温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 “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可見“處暑”也是“出暑”,明天是末伏最後一天,出伏後高温將有所消退,夏日的種種體驗陸續寫下休止符,新秋味道漸濃。
不過處暑後,武漢仍有可能遇上“秋老虎”天氣,總體來説早晚温差逐漸增大,不似伏天那樣整日暑熱難耐,但真正感到涼爽通常要到白露節氣以後。
古人將處暑15天分為三候:
■ 一候鷹乃祭鳥。
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
■ 二候天地始肅。
天地萬物開始凋零。
■ 三候禾乃登。
禾穀類作物稷、稻、粱等開始成熟。
處暑時節,武漢不少公園以及台北一路、巡司河街、宏圖路等道路兩旁的梧桐樹上陸續擠滿了一簇簇赭紅、金黃的果實,它們的形態十分有趣:每根總果梗的末端有一個擴大的圓盤,盤的一週會垂下5枚小船樣子的蒴果,“船舷”上綴着幾顆黃豆大小的種子,種子滋味甘香,可以食用。
梧桐樹結果。記者李永剛 攝
在古詩詞中,梧桐是具有初秋意味的植物,陸游的“梧桐滴雨夜初涼”,平添一份秋思。眼下我們期待幾場秋雨,驅走暑熱。
紫陽公園的紫薇花。記者李永剛 攝
作為武漢市行道樹之一,紫薇花仍在盛放,其花期從6月到9月,所以也有“百日紅”的別稱,盛開時清新芳香,色澤豔麗。
山麥冬。記者李永剛 攝
山麥冬是一種在武漢公園、路邊很常見的地被植物,正值花期,成片看去有些像浪漫的薰衣草。
處暑時,秋熟作物多處於籽粒形成或充實期。中稻在孕穗期,是對水分需求最旺盛的時期,此時充沛的雨水有利於籽粒灌漿,保證水稻穩產。夏玉米在抽雄吐絲期,是對乾旱脅迫最敏感的時期,及時灌水防旱有利於提高穗粒數。棉花處於結鈴吐絮期,所以民間有“處暑見新花”的農諺。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廣生表示,8月上中旬是我省秋收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期,目前持續高温乾旱天氣下,要加強田間管理尤其是水分管理,對中稻、夏玉米、棉花等作物進行熱害防控。
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人們捱過三伏天,會對處暑後的新涼秋意格外敏感。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詩人仇遠在《處暑後風雨》一詩中寫的就是處暑雨後涼風入户,送來清爽秋意的感受。
宋代詩人蘇泂寫下“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夏與秋轉換之際,這種舒服愜意的清涼感是千金都買不來的。
湖北省中醫院腎病科金勁松主任醫師提醒:處暑後,體內陽氣開始收斂,口唇、皮膚開始覺得乾燥,體內燥熱。可多吃生津潤肺、滋陰潤燥的食品緩解“秋燥”,如百合、黃瓜、梨、核桃、芝麻、蜂蜜等。
炎熱的夏季讓人消耗太多能量,過了處暑,人體開始修整。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
金勁松建議每日22時前後入睡為宜,“早睡能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充足的睡眠可提高人體防禦能力。”
(文案︱記者鐘磬如 江夢晴 通訊員胡夢 信息收集︱記者鐘磬如 統籌︱陳昌 設計︱張莉 繪圖︱趙健 攝影︱李永剛 視頻︱範芃 校對︱熊琳琳)
【編輯:金鑫】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