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9日,美國總統喬·拜登將簽署“芯片法案”,這項總額達到2800億美元的法案將正式成法。此前,美國“芯片法案”相繼在國會參眾兩院獲得通過。這項法案經歷多次修改調整,最終被命名為《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
該法案不僅試圖通過投資補貼吸引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本土設廠,還意圖通過限制補貼資格來阻止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增產,此舉在海內外廣泛引起熱議。《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在擾亂全球供應鏈的同時,更讓美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美國相關技術人才短缺
拋開補貼不談,對於“美國是否具備在國內生產半導體所需的人才”的問題,我們要打個大大的問號。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移民條款的跟進,並不是《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能夠完全解決的。
美國評論員布倫丹·博爾德隆和埃莉諾·穆勒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目前的問題:“美國目前沒有培養出足夠多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博士和碩士人才,他們無法在美國的微芯片工廠工作。與大多數國際競爭對手相比,美國本土培養的相關技術人才要少一些。”
數據顯示,《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一旦應用,美國需要填補7萬到9萬個製造崗位才能使該行業正常運轉。而此前,芯片製造商已經由於人手不足在苦苦掙扎。最明顯的例子當屬台積電,台積電原本計劃今年9月在亞利桑那州開設一家新的芯片製造工廠,但由於勞動力短缺的部分原因,工廠不得不推遲六個月開業。
在“芯片法案”討論初期,就曾有不少專家指出需要實施勞動力發展政策以及移民改革,希望通過放寬技術移民或簽證規定來留住科技人才,然而在最終立法前這些條款卻全部被刪除。對此,布倫丹·博爾德隆直言“美國忽視外國人才的做法太蠢了”。
美企短期內仍將依賴亞洲芯片,“芯片法案”害人害己
此前,美國已經經歷了嚴重的供應鏈問題,這對美國汽車和武器製造都造成了嚴重的代價。但是,美國所經歷的供應鏈問題並不能靠“芯片法案”解決。亞洲時報評論員發文表示:“理論上,美國“芯片法案”是為了讓大廠選邊站隊,然而該法案沒有提供資金補貼建立芯片庫存。在俄亥俄州的第一家新工廠幾年後投產之前,美國企業在先進芯片方面仍將依賴亞洲。與此同時,英特爾等美國公司和其它美國晶圓廠在應用5納米技術方面缺乏經驗,這意味着它們的晶圓產量或將低於亞洲同行,芯片成本將更高,而盈利能力將更低,沒人能保證英特爾能與台積電或三星競爭。”
與此同時,在美國企業還在學習如何生產5納米芯片時,台積電等公司已經開始轉向3納米和2納米尺寸的芯片,而這意味着美國企業在學習技術和培訓新員工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正因如此,美國會通過《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後,反倒惹急了多家半導體制造大廠。美國政府雖揚言要拿出美元進行補貼,但大廠卻要放棄自己經營多年的工廠、放棄技藝純熟的萬名技工、放棄東亞地區的聚集優勢,並支付返美建廠的高額固定成本,承受更高的海運成本,這比“得不償失”的帳讓不少企業紛紛呼籲美國政府放鬆對華投資限制。
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言,美國如何發展自己是美國自己的事,但不應為中美正常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設置障礙,更不應該剝奪和損害中方正當的發展權益。中美科技合作有利於雙方共同利益和人類共同進步,搞限制脱鈎,只會損人害己。
九派新聞實習記者 陳夢婷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