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10月27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將首次評選出的“空間科學獎章”授予包括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在內的4名宇航員,以表彰其在推動空間科學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空間科學獎章”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創建的“太空國家”阿斯加迪亞,於2017年6月29日共同創立空間科學獎項,旨在表彰對空間科學探索與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公眾人物或組織機構,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發。

  此次獲此殊榮的其它宇航員依次是:世界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蘇聯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古巴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阿納爾多·塔馬約·門德斯以及國際空間站首位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楊利偉因工作原因無法親赴頒獎儀式現場,委託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瀋陽代表他領獎並致辭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央視新聞客户端8月23日報道,22號,中國航天員中心組織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在山東煙台某海域順利結束,這次訓練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訓練探索了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組織實施模式,為開展國際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通過真實海域訓練,進一步驗證了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方案、海上營救方式、航天員海上自主出艙方法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為空間站任務應急搜救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航天員 王亞平:越貼近實戰,越貼近飛行,我們信心也會更足,這樣的訓練我覺得更有價值,更有利於之後的飛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楊利偉:這次歐洲的兩個航天員來,增進了互相之間的瞭解,這樣就為將來我們的空間站的國際合作,應該説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進作用和非常實質化的一個進步。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海上營救訓練

  2015年5月,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關於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長遠目標和實施步驟》,雙方會參與對方航天員訓練進行技術交流。2016年6月至7月,中國航天員葉光富赴意大利撒丁島,參加了歐洲航天員中心組織的洞穴訓練。隨着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航天員訓練的方法和水平,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意大利航天員 薩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這是第一個機會,中國航天員和歐洲航天員,在中國一起訓練,我們的團隊合作很順利很好,我想感謝我的乘組同事們,劉旺,陳冬,我們未來有很多機會一起訓練。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楊利偉:現在應該説有很多國家給我們提出了申請,希望我們能夠去幫他們選拔和訓練航天員。將來我們無論是從其他的比如説像沙漠生存啊,包括野外叢林啊,這可能都是像這次一樣,完全是一種實戰化的,我想這種國際間的合作應該是會慢慢走入常態化。

  (2017-08-24)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圓夢太空 中華飛天第一人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陳曦

  【英模檔案】

  楊利偉

  楊利偉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歷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標誌着中國航天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具有里程碑意義。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自主出艙。新華社記者王建民 攝

  經歷21小時23分鐘的飛行後,他從天上歸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一朝夢圓。

  2003年的那個金秋,38歲的他成為億萬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被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

  時至今日,他説他仍無法承擔這樣的褒獎,因為他是代表祖國和人民出征。但他也絕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為他一直都在努力仰望天空,天空也賦予他更廣袤的人生。

  他是航天員楊利偉,我國飛天第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追夢旋梯滾輪應付自如

  飛機在轟鳴中起飛,又呼嘯着降落跑道。身穿飛行服,手拎飛行帽,腳蹬飛行靴,飛行員們從飛機裏下來,排着隊走在平整開闊的機場。

  這個場景仍反覆出現在楊利偉的腦海裏。他説:“那時,我對他們可是老崇拜老羨慕啦。”

  楊利偉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成長於70年代。那是一個崇拜英雄的年代,那是一個崇尚理想的年代。

  一次,學校組織到部隊慰問演出。楊利偉穿着小飛行員服裝,和同學們一起表演了名叫《小小飛行員》的舞蹈。演出後,他們被邀請去機場看飛機。在那裏,他近距離地看見飛機起飛和降落,還看見飛行員們神氣地排着隊走過來。

  從那以後,飛行員成為楊利偉腦海裏揮之不去的英雄形象,空中掠過的飛機轟鳴聲則有了別樣的味道,機場也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

  “應該就是在那時候,飛行夢想的種子在心裏種下了。”多年以後,楊利偉這樣對記者説,冥冥之中,飛行和藍天也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3年初春,楊利偉參加了招飛初選面試。

  “看上去身高體重就不錯,都夠了。”一位看上去是領導的人,打量了楊利偉一下後説。

  聽到簡單的“夠了”兩個字,心裏忐忑不安的楊利偉平添了不少自信。

  事實上,自從夢想成為飛行員後,楊利偉就一直在做準備——機場上飛行員們使用的所有訓練器械,他早已應付自如。比如玩旋梯滾輪,別的同學上去幾分鐘不到就嘔吐不停,他則沒有一點不適。甚至,他還給自己制訂了一個健身計劃。

  機遇雖説來得毫無預兆,但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如果説夢想是一片麥田,付出汗水才能收穫飽滿的麥粒。”楊利偉説,飛行夢想不是空想,要想實現就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需要用大量切實可行的計劃和行動來支撐。

  1983年6月,18歲的楊利偉一路通過了層層選拔成為綏中縣被錄取的5名飛行員之一。

  20年後,楊利偉首飛太空成功,成為國人敬仰的航天英雄。他的母校綏寧二中改名為利偉高中,他所在的班級被命名為利偉班,修建的楊利偉展覽館成為當地的國防教育基地。

  “小時候接受的紅色教育、英雄人物的言行舉止,給了我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楊利偉説,種什麼籽開什麼花結什麼果,我們現在的社會仍然需要營造這樣的氛圍,讓孩子們從小在紅色教育的薰陶中成長。

  挑戰航天訓練成績第一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啓動。4年後,航天員的選拔工作也秘密展開,空軍現役戰鬥機飛行員成為首選對象。

  不可否認,在所有職業中,只有戰鬥機飛行員的工作環境和自身素質最接近航天的要求。

  當時,楊利偉正是一名空軍飛行員。身高、體重、職業、年齡、飛行時間……接到參加航天員選拔的通知後,各方面都符合參選條件的楊利偉,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航天員的選拔,比招飛時的難度大了很多。全空軍符合條件的約有1500名戰鬥機飛行員,隨後經過檔案審查、初選和盲審,完全合格的只有60個人。而經過臨牀體檢,又有20人被淘汰。

  1996年8月,他來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參加“特檢”,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檢查。特殊功能檢查,是楊利偉在成為航天員之前遇到的最高難度的選拔,有些項目的難度與航天員的訓練難度幾乎相當。

  “檢查的目的,就是看看你是不是具有做航天員所必須具備的航天生理功能。”楊利偉解釋説,這種功能是航天員與普通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

  最終,楊利偉順利地過了一關又一關,臨牀醫學、航天生理功能指標、心理素質測試等都是優秀。

  “成為航天員是我無上的光榮,為了負起神聖的使命,我將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甘願為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身……”

  1998年1月5日,楊利偉面對五星紅旗莊嚴宣誓,正式成為中國航天員大隊中的一員。與他一起宣誓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另外13名戰友。

  從這一天起,他們成為中國最為神秘的一羣人。時至今日,他們當中的少部分人仍然沒有被外界所熟知。

  楊利偉説,我國的航天員訓練沒有經驗可循,理論學習、課目訓練等都是從零摸索起步,所以在標準設置上都是從難從嚴,就高不就低,這讓他們吃盡了苦頭。

  第一階段是理論學習,涵蓋了載人航天方面知識的30多門課程。隨後進行的航天技能訓練,多是直接挑戰人體極限。比如,增強航天員前庭功能的轉椅訓練,普通人1分鐘都難以承受,航天員卻要堅持10至15分鐘。

  經歷多大的艱難,就會收穫多大的幸福;吃過多少苦頭,就能體味多少快樂。2003年,在航天員的全部學習訓練課目的結業總評中,楊利偉的綜合成績排名第一。

  此時,包括楊利偉在內的所有航天員,都完全具備了代表祖國和人民去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的能力。

  圓夢順利入選首飛梯隊

  就在楊利偉和戰友們沒日沒夜地訓練時,我國相繼發射了四艘無人神舟飛船。

  2002年秋,中央決定於次年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實現一名航天員太空飛行一天。

  經專家組無記名投票,楊利偉以其優秀的訓練成績和綜合素質,與翟志剛、聶海勝一起,被選入“首飛梯隊”。

  此時,距離神舟五號發射只剩下一個月。楊利偉全身心地投入了強化訓練之中。

  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待在了飛船模擬器中。飛船模擬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實模擬飛船內環境、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操作訓練的專業技術訓練場所。飛船從發射升空到進入軌道,再調姿返回地球,持續時間幾十個小時甚至上百個小時,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有100多個。要熟悉和掌握,並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覆演練。

  在此之前,楊利偉把能找到的艙內設備圖和電門圖都找來,隨時默記,還買了一個攝像機,把座艙內部設備和結構拍錄下來,有空就放來看。

  在最後階段的專業技術考核中,教員為楊利偉設置了許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發現並進行排除。在5次正常飛行程序考試中,他獲得了2個99分、3個100分的好成績,專業技術綜合考評排名第一。

  發射前夕,楊利偉來到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參加“人、船、箭、地”聯合測試演練。此時,他對飛船的飛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倒背如流。他説:“我一閉上眼睛,座艙裏所有儀表、電門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我不看手冊,也完全能處理好。”

  2003年10月14日晚,楊利偉被告知,代表祖國和人民執行中國人的首次太空飛行任務。

  飛天太空景象非常震撼

  2003年10月15日5時28分,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楊利偉出現在歡送人羣的面前。

  晨曦中,楊利偉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報告:“我奉命執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準備完畢,待命出征,請指示。”

  “出發!”

  6時1分,楊利偉進入飛船座艙。簡單的適應後,他開始有條不紊地做起飛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10、9、8、7……”零號指揮員的倒計時口令響徹在發射場上空。

  聽到“4”的時候,楊利偉下意識地舉起了戴着很大的航天服手套的右手,衝着攝像頭的方向莊嚴敬了一個軍禮。“這是飛行程序中沒有安排的。”他説,“但在那個萬眾矚目的神聖時刻,只有敬禮才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3、2、1……點火!”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在長征二號F火箭的託舉下騰空而起。

  在火箭加速上升過程中,楊利偉剛開始感覺良好。但很快,他就遇到了麻煩——火箭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

  此前,他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

  “難以承受的痛苦,感覺五臟六腑都要碎了。”楊利偉説,“有一剎那,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那一刻,楊利偉的腦子非常清醒。他並不害怕犧牲。在出徵之前,他早已做好了犧牲生命的心理準備。他擔心的是,如果犧牲了,他就無法完成接下來的任務,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又將推遲實現。

  幸運的是,這種共振狀態持續了二三十秒鐘後開始慢慢減輕,楊利偉終於從難受的狀態中解脱出來。

  3分20秒,整流罩打開,陽光透過舷窗照射進來,他不由自主地眨巴了一下眼睛。畫面實時傳回了地面,原本寂靜無聲的指控大廳突然有人大喊:“快看,他眨眼了,利偉還活着。”

  楊利偉説,第一次進入太空,很多東西是未知的,是不確定的,這個過程對航天員和科研人員來講,都是一種挑戰。

  但這些不適,很快就被震撼所代替。“火箭和飛船分離的那一剎那,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失重的感覺出現了,無以言表,非常震撼。”楊利偉説。

  這時,被牢牢束縛在座椅上的楊利偉,突然感覺自己身體飄起來了。“艙裏所有用來系設備的帶子都飄起來的,就像潛水時看見晃動的水草一樣。”他現在回想起來還很激動,他還注意到,飛船裏面的灰塵也“噗”的一下全起來了。

  束縛帶解開,楊利偉想都沒想,迫不及待地一下就飄到舷窗那兒,“貪婪”地看着出現在眼前的太空和地球。

  按照計劃,神舟五號飛船太空飛行將近一天,共繞地球14圈,但每一圈經過地球的地方都是不同的。楊利偉説,由於當時沒有中繼衞星等,每一圈只能與地面聯繫約20分鐘。“所以,在與地面無法聯繫的時間裏,除了工作,我就抓緊一切時機反覆看太空拍地球。”為了回去讓戰友能夠看到自己在上面是怎麼工作的,他還費了半天勁兒用膠帶把DV機粘在前儀表板上開啓自拍模式。

  10月16日凌晨,楊利偉接到了返航的指令。做好返回的一切準備後,他衝着舷窗外的太空揮手告別:再見了,太空!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2003年10月16日,航天英雄楊利偉返回北京後被高高舉起。新華社記者趙建偉 攝

  凱旋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降落在內蒙古阿木古郎草原腹地,距離理論着陸點不到5公里。

  經歷21小時23分鐘的飛行後,楊利偉從天上歸來。

  飛船落地的時候傾倒了,楊利偉的嘴唇磕破了,但他顧不上止血,打開信號發射器向指揮部報告:“我是神舟五號,我已安全着陸!”

  報告完後,他才把束縛帶解開,一用力翻了下來。過了幾分鐘,他隱約聽見外面有人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從舷窗上模糊地照過來。他知道:搜救人員來了。

  被挑選為航天員後的數年間,楊利偉和戰友們一直過着隱名埋姓的生活,不是學習就是訓練,生活半徑不出北京航天城。確定為首飛航天員後,他所有的心思也都放在瞭如何完成任務上面。在太空遨遊的時候,他更未想過自己回來後會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

  “我一出艙,整個人傻了,為啥傻了呢?沒想到有那麼多人。”楊利偉對出艙時的熱鬧場景記憶猶新,“人老多了,哪兒哪兒都是人,有牧民,有記者,有武警戰士,有公安幹警,還有搜救人員。”

  “我沒事兒,甭扶我。”楊利偉謝絕醫監醫保人員的攙扶自主出艙,隨即被人海包圍起來。

  看着這個歡迎的熱鬧場面,楊利偉內心裏也是非常高興。雖然離開地球只有短短的一天,他卻興奮得像久歷飄泊終返故鄉的遊子一樣,向身邊歡呼的人們不停地揮手示意。

  這時,人羣中不知是誰大喊了一聲:“楊利偉,你説句話啊。”

  楊利偉脱口而出:“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在那個場合,那個時候,只有這句話能代表我的真實想法。”楊利偉説,“這是我生命中最偉大一天,更是祖國曆史上輝煌的一頁。”

  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會上,楊利偉被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

  時至今日,楊利偉仍説,“航天英雄”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着一個羣體。

  他説,他後來才知道,飛船入軌之後,發射場的零號指揮員如釋重負,一下子癱在座椅之上。

  他説,他進入太空後,很多為航天事業奮鬥了一輩子的老專家,哭得稀里嘩啦,像個孩子一樣。

  他説,直到火箭發射的最後一秒,翟志剛和聶海勝作為首飛梯隊的一員,作為飛行任務的備份,仍在時刻做着隨時飛行的準備。

  他説,直到今天,他的戰友中還有一些人從未執行過飛天任務。他們現在都50多歲了,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載人航天事業。如今,有的退出了航天員隊伍,有的仍在默默參加着嚴格的訓練。

  他説,載人航天是萬人一杆槍的事業,他首飛的背後浸透了幾十年來幾代航天人的心血。

  “他們,都是航天英雄。”楊利偉説,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就是對英雄主義最好的詮釋,“當前社會尤其需要發揚這種精神。”

  【紅色記憶】

  在楊利偉所撰寫的《天地九重》這本書裏,他詳細描繪了他從太空看到的地球景象:浩瀚的海洋驕傲地披露着廣闊壯觀的全貌,我還看到了黃綠相間的陸地,連綿的山脈縱橫其間,我看到我們平時所説的天空,大氣層中飄浮着片片雪白的雲彩,那麼輕柔,那麼曼妙,在陽光普照下,彷彿貼在地面上一樣。海洋、陸地、白雲,它們呈現在飛船下面,緩緩駛來,又緩緩離去。

  “我所能看到的一切,充分表明了中國航天技術的成功。我認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達一下。”楊利偉説,於是,他拿出太空筆,在工作日誌背面寫道:“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了太空。”

  是的,中國人第一次來到了真正的太空。

  “這個第一次決不僅僅屬於我,它屬於我們共同奮鬥的航天人,屬於每一位炎黃子孫,它屬於我們深愛的祖國,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甚至屬於全人類。”楊利偉説。

  編輯:丁鵬

  (2017-08-15)


  1994年12月23日,濱州衞校畢業後的平景臣參軍到了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在這裏,他不但做基地的衞生保障工作,更是有幸參加了“921載人航天工程”,給楊利偉做天地之間的醫療保障和通話,見證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歷史一刻。

  中專畢業參軍到了酒泉基地

  1994年,沾化區下窪鎮的平景臣在濱州衞校畢業,在那個“當兵很光榮”的時代裏,走出校門的平景臣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參軍,“我還是有一門特長的,也算得上是投筆從戎吧,”平景臣説,“當時我們這一批兵中,有22個人是沾化的。”

  儘管當時他們這一批的兵種很多,有武警邊防、陸軍、工程兵,可平景臣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下子被國防科工委選中,就來到了大西北的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我家裏的一個哥哥在部隊,他聞訊後和我説,‘你咋到了那個荒涼的地方呢?’而這也確實是我始料不及的。”

  1994年12月23日,辦完各種手續後,平景臣在淄博火車站踏上了西行的軍列,長途跋涉後,他們到了蘭州,在短暫休整後,又坐着專列經過專用線路,歷經一天一夜的奔波,終於到達了東風航天城。

  “一路走來,真的感受到了天地一體的蒼茫和荒涼,”平景臣回憶到,“可就在這個荒漠和戈壁的深處,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和綠洲點綴其間,讓人不得不感慨良多,從今以後,我也將在這裏奉獻自己的汗水和青春了。”

  參與發射中心衞生保健工作

  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一切都是新奇的,一種驕傲和自豪充盈在平景臣他們的心中,“沒想到自己能在這裏為共和國的航天事業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新兵訓練結束後,部隊統計特長,我就拿出了自己的衞校畢業證,並由此踏上了部隊後勤醫療保障之路。”

  同時,在部隊期間,平景臣由士兵成功地考取了醫師資格證書,這不但讓他在部隊期間得以做好後勤醫療保障工作,更讓他在轉業後成功實現轉型,2006年12月,平景臣退役回到了老家,部隊所學的專業知識使得他成功地實現了轉型,自己經營藥店創業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因為醫學專業,平景臣不單單是擔任發射時的警戒、搜索任務,更是在醫療保障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期間,我和同事們一起擔負起了繁重的外圍工作,對基地外的來人進行隔離觀察,”事後,平景臣獲得了“抗擊非典先進個人”。

  和楊利偉進行了天地通話

  記者在平景臣家看到,至今他還珍藏着一系列的紀念章和榮譽證書,其中包括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獎章、“神舟”二號飛船發射參試紀念章、“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紀念章、“實踐七號”衞星發射任務紀念章等。

  2005年1月13日,時任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通令,為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站記集體一等功,以此表彰他們在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的顯著功績,為此,基地還專門製作了一批紀念幣,平景臣至今還珍藏着紀念幣的製作説明和盒子,可惜的是紀念幣不見了,“一次老家辦喜事,喜宴設在我家,也不知道是哪個人看上了這個紀念幣,紀念幣就在喜宴之後丟失了,”對此,平景臣很大度地表示,“他喜歡就送給他了,他會藉助這個紀念幣感受咱們航天事業的偉大,物件不見了,但這個歷史會永遠銘刻在我的內心深處。”

  儘管參加了多次航天發射任務,但令平景臣記憶深刻和倍感驕傲的是,他參與了楊利偉的地面醫療保障和觀察工作。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載人飛天的夢想,在這千軍萬馬一杆槍的發射活動中,平景臣就是其中的一員。

  “我參加了地面醫療保障小組,和楊利偉進行過天地通話,詢問他的心跳、血壓等數值,並及時彙報給小組的醫療專家們,供專家研究彙總,觀察楊利偉的身體在太空的情況,保障他的安全,”平景臣回憶到,“當楊利偉安全返回到內蒙古着陸場的時候,大家一片歡騰,我們成功了,中國成功了。”

  時至今日,平景臣還常常想起那些在部隊的日子,仰望星空,他更會想到自己與楊利偉的天地通話,“部隊讓我一輩子都不能忘懷,並激勵我走好人生今後的路。”

  (2017-08-11)


  “當一個人的第一次可以和國家、民族,甚至和整個人類進步關聯在一起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份自豪和榮耀!”

  2017年3月18日,52歲的航天英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來到中央電視台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與大家共同回味14年前的“第一次”。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關泠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楊利偉的“第一次”,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使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3年年初,選拔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梯隊的序幕拉開了。就在這時,一個噩耗從大洋彼岸傳來: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6.3萬米高空解體、墜毀, 7名宇航員遇難。災難接踵而至: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降落時偏離預定着陸區;巴西運載火箭發生爆炸……

  有的領導不由得心裏打鼓:這些消息會不會給我們的航天員選拔帶來影響?然而,事實很快消除了他們的擔心。“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出事那天,楊利偉平靜地看完電視新聞,轉身回到自己的宿舍,面對牆上張貼的飛船座艙圖表細細揣摩起來,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他説:“這些災難只能提醒和督促我們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好。”

  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楊利偉“航天英雄”榮譽稱號和“航天功勳獎章”。如今,楊利偉已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2017-08-07)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36 字。

轉載請註明: 楊利偉榮獲“空間科學獎章” 航天英雄實至名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