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家:現在是中國與世界平等交流的最佳時刻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綜合

  北京8月26日電(記者 闞楓)“我們似乎自以為在世界排名老二,自以為天下誰人不識君。但君不見,許多人對你瞭解甚少,甚至壓根兒就不瞭解。”26日,中國人民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談及中外人文交流時稱,講好中國故事,讓外界更多地認識中國,瞭解中國,依然任重而道遠。

  8月26日,由太和智庫主辦,以“把握人類文明共同價值發展方向”為主旨的首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開幕。圖為中國人民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在開幕式上演講。

  當前國與國交流遠遠沒跟上時代發展需要

  26日,由太和智庫主辦,以“把握人類文明共同價值發展方向”為主旨的首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開幕。來自國際組織、國內外知名學術機構和工商界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中外人文交流、人工智能及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三個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開幕式上,吳海龍在主旨演講中談了自己對於中外人文交流的看法。吳海龍説,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徵,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不同文明興衰更替、延續傳承的歷史。在這一進程中,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解決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共存共榮。文明差異不應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則是化解分歧與矛盾,增進理解與互信的根本途徑。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人心通則紛爭止。”吳海龍説,今天人類社會雖然已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各種通訊手段花樣翻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異常便捷。但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還遠遠沒有跟上這個時代發展的需要。

  談到外國人對於中國印象,吳海龍提到了自己的經歷。“三年前,我在做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時,歐洲議會有近一半議員沒有來過中國,對中國的瞭解也是一鱗半爪,十分有限,而且充滿了偏見。這讓我十分驚愕和不解。”吳海龍説。

  吳海龍説,像中國這樣一個快速崛起的國家,我們與外界的交流不是足夠多了,而是遠遠不夠,講好中國故事,讓外界更多地認識中國,瞭解中國,依然任重而道遠。

  8月26日上午,由太和智庫主辦的首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拉開帷幕。

  現在是中國與世界平等交流的最佳時刻

  談及當前中國的對外交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孫長棟認為,“現在是中國與世界進行平等交流的一個最佳的時刻”。

  孫長棟説,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發展,中國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與西方縮短差距,也讓我們自己越來越擁有自信。

  “中國的近百年曆史,可能都在向人們強調‘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人們心裏面不自覺的會有一種屈辱感,我想,當我們下一代人成長起來的時候,這種想法會越來越少。中國越來越能以一種平和、平等的心態,去跟外國交流。”孫長棟説。

  從外界的角度來看,孫長棟説,隨着中國的發展,外國對中國的興趣也越來越強,以前他們可能對中國不那麼重視,但現在他們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

  孫長棟舉例説,目前,世界各地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中國的商品不再是質量低劣的代名詞,現在中國各種各樣高新技術產品走向世界,此外,隨着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通過留學、旅遊等等,中國人也會越來越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責任感,他們也會把更多的中國新面貌帶給世界。

  8月26日,由太和智庫主辦的首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開幕。中外近百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外人文交流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人文交流應秉持什麼樣的態度?

  在這個“中國與世界平等交流的最佳時刻”,中國對外交流要秉持什麼樣的態度和採取什麼樣的方法?

  “交流要能解疑釋惑,我們不僅要與對我們友好的人羣進行交流,我們更要與對我們有偏見和誤解的人羣交流。”吳海龍説,交流總比不交流好,交流總會拉近人的距離,交流不僅要有廣度,還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交流要能真誠坦率,要能讓人入心入腦,聽得進去,心悦誠服。

  從更大範圍的文明、文化之間的交流來説,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心伯認為,人類文明有共同價值,多元、包容、和諧、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等,這些都是各國文化、各種文明共同追求的文明建設。

  吳心伯説,文明之間的交流要有一種非常坦誠和深入的對話,這種對話能夠促進相互理解和了解,減少誤判。

  “特別是有些問題可能不能僅從表面上解析,需要從思維方式,甚至從哲學的角度跟對方解釋,這樣對方才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文化為什麼是這樣的一種思維或者表現方式。”吳心伯説。

  吳心伯説,人文交流一定要有開放和互建的心態,你跟對方交流,不是為了一味地表達自己或者表揚自己,也應該發現其他文化和文明的長處,發現這裏面你可以得到什麼有益的東西,從而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