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每位家長都能從小培植孩子“人人平等”的價值觀——我的核心素養《育兒日記》第一百七十六日
從小培植“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太重要了!
我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其中,“人人平等”價值觀又是“公平正義”的基礎,是“友善”的核心。這一種價值觀對於社會的發展尤為重要,它需要我們重視起來。
猶記得作為小學老師的我,進入高等學府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曾被人多次嘲諷是小學老師。當時的我內心就深深地受到了傷害,此後下定決心,要在我的研究與生活實踐中,不斷推進與實現“人人平等”。我很贊同張正海老師的觀點:“人人平等”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人對人的一種態度,它是人類的終極理想之一。由於人之差異絕對的公平不存在,只有相對的平等,現代社會的進步就是人和人之間從不平等走向平等過程是平等逐漸實現的過程;人和人之間的平等,不是指人之差異所致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不區別對待的平等享有的社會權利與義務。
基於此,在我眼裏,沒有階層、等級、地位之分,只要是人,都需要我們去尊重。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天中,我也十分注意在孩子面前的示範行為,對於任何一個人我都是熱情相待。尤其是在家裏,當我看到孩子區別對待我和別人時,我就及時給予教育。曾記得有個家長跟我反映過,她的小孩會在自己面前打那個帶她的姑姑,家長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是不知道如何處理。我想,適當的批評是肯定要的。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我們在平時要注意對家裏人都一視同仁,尤其是對阿姨這樣身份的人。
真誠地呼籲,我們從小要重視培植孩子”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因為這是人性永恆的追求之一。
字母課程——letterG.聽大姨説,今天的課程學得很順利,因為孩子之前有些基礎,所以G學起來挺輕鬆。
親子共讀——孩子與小姨共讀了《貝爾熊的新朋友》,我與孩子一起閲讀了《動物新朋友》,認識了犀牛、梅花鹿等新動物。重點閲讀了基本英文書,讀“a jumper for James”,學“Do you like...?"的句型,讀“go and get it“,學一個新的祈使句。讀英文的過程中,採用與孩子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完成,效果不錯。
口述日記:哥哥回來了——一見到我,孩子就帶着興奮的語氣跟我彙報:“Jason哥哥回來了。”我忙問:“他變了嗎?”頡米説:“他變了,變胖了。好胖好胖啊!”[偷笑]
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與眾不同.但很多寶爸寶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都會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就是某一天突然發現 ,我家寶娃咋膽子這麼小呢,可咋辦呀?
孩子膽小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父母的教養問題:
雖然寶寶的性格和遺傳有很大的關係,但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後天的成長環境和父母的教養態度。
1)家長對孩子要求太嚴格,經常要求孩子跟大人一樣做事,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2)家規太嚴,對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不準摸,不準玩,不准問,久而久之,孩子習慣於按“規矩”辦事,缺少了探索精神。
3)家長脾氣爆燥,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動輒得咎,變得謹小慎微。
4)孩子對突然變化的環境不適應,比如有些孩子開始由爺爺奶奶帶着,上學後回到父母身邊由父母帶着,因教養態度不同,孩子會變得內向,沉默。
2.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過度保護孩子也是造成孩子膽小的主要原因。現階段,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呵護備至,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融了,對孩子過度溺愛,什麼事情都幫孩子代勞了,造成孩子過度依賴的習慣,整天離不開父母,獨立性太差。
3.恐嚇孩子
當孩子哭鬧,不聽話時,經常用“鬼怪”來嚇唬孩子,當孩子想出去玩時,又以不能和陌生人講話,外面騙子多會把你騙走之類的話來打消孩子的念頭,導致孩子心裏留下陰影。
4.批評多於表揚
孩子在外面闖了禍,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就嚴厲批評孩子,打罵孩子,沒有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父母的信任,做錯了事情也不會主動向父母坦白。如果孩子在學校得到了表揚,回家興高彩烈的和父母分享,而父母卻表現出漫不經心,沒有給孩子更大的鼓勵,這樣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勇氣去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這些都離不開父母的的關愛和陪伴,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洋溢着父母的愛,孩子還小,請父母給點耐心,給點時間,孩子會越來越勇敢。
孩子,別怕,跌倒了勇敢的爬起來,爸爸媽媽就在你身邊!
(2017-06-22)
德雷克斯創作《孩子:挑戰》這部家庭教育代表作的核心理念是,如何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環境尊重規則,承擔社會責任?社會從獨裁到民主,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正經歷着變化,和我們現在的狀況差不多。民主是政治,更意味着生活和育兒的方方面面。
《孩子:挑戰》中推薦的方法是基於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基於此,德雷克斯在書中倡導:家長既不縱容孩子,也不嚴懲孩子,家長要學習的是如何贏得孩子的合作。主張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而非盯着行為。這就是個體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之間區別的重要體現。放手讓孩子有學習和自己體驗學習的機會,並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每一位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時,要贏得的不是孩子的行為結果,而是愛和尊重,以及相伴中的彼此成長!
《孩子:挑戰》是一本由心理學背景的育兒寶典。聽到心理學知識,難免會認為它是拗口之類的理論書籍。其實不然,讀起來非常輕鬆易懂。
每個章節都是以一個經典實例入手,這些實例大都發生在你我這樣的普通家庭中。每個實例最後都可以找到方法出口。
(2017-06-19)
這幾天上班有些累,晚飯後坐在椅子上沒動,兒子看見了跑過來問我:“媽媽,你怎麼啦?哪裏不舒服嗎?”“沒有,就是有點累,休息一下再洗碗。”我回答道。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桌上的碗筷沒説話,自己動手收拾起來,有模有樣的去洗碗去了。
平時我很少叫他洗碗這些,因為他的作業比較多,不過打掃自己房間和收拾他自己的玩具和書籍都是他自己整理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雖説有些誇張,這種現象還是存在的。
作為家長應該適時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做家務時叫上孩子,讓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你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願意參與其中的。感謝大家的關注。
(2017-05-29)
孩子,對不起。這是媽媽現在最想跟你説的一句話。你現在5歲了,在你5年的成長過程中,媽媽沒有陪着你一起成長和學習,只是憑着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經驗來教育你,使你在出現問題時沒能及時的引導和改進,讓你現在變得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獨立能力差,膽小而又敏感。
我在想假如能回到你出生的那天,我不會再在你o~3歲最需要安全感的時候缺席你的生活,使得你現在變得膽小,粘人,缺乏自信,愛哭鬧人,不愛上幼兒園,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我會讓你感覺到被尊重和媽媽無條件的愛。我會在你哭的時候及時的回應你,告訴你我在你的身邊;我會認真的傾聽你的需求,尊重你的想法;也會在你想做任何沒有傷害性的事的時候,支持你去探索,尋找這個社會給你的安全感。
假如能回到你出生的那天,我會從小培養你獨力的能力。以致不會讓你現在5歲了還沒學會接受別人的批評,還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不能與同伴友好的相處,還不能熟練掌握這個階段你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我會盡力讓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訓練你的生活技能,培養你自己做主的能力,動腦筋想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會陪你玩遊戲,在玩遊戲中讓你掌握這些技能。
假如能回到你出生的那天,我會抓住你的每個成長敏感期,給你提供教育環境,使你在最好的時期做最好的事,每天都給自己自信心,快樂的生活成長。
孩子,很感謝媽媽現在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正在學習,要迎頭趕上你成長的步伐,在以後的日子裏媽媽要陪你一起成長和學習。媽媽的願望是在你的將來,你有機會也有能為來選擇你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們一起努力吧。
(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