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偷拿”的行為,家長們不要着急給孩子定性,實際上是因為孩子“物權意識”過於薄弱,家長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改變孩子的行為。
前幾天帶我家孩子去朋友家玩,吃完飯回來之後我發現孩子口袋裏裝了一個小手辦,我問孩子:“這個手辦是不是你偷阿姨家的?”孩子只是低頭盯着手辦,不敢做聲。
我立刻打電話給朋友,説明了事情,朋友:“沒事,就當送給孩子玩,不要緊”。
可我堅持要還給朋友,讓孩子道歉。朋友又接着説:“孩子還小,你別嚇着她了,物權意識不夠所以才放口袋了,你慢慢講,別兇孩子”。
我這才瞭解到孩子缺少了這方面的意識,都是我平時的教育上的過失。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尤其是當孩子出現這類行為時,切忌不要貼上“偷竊”的標籤,以免嚇到孩子。
一、對於孩子“偷拿”的行為,家長請不要貼上“偷竊”的標籤
“偷東西”在大人眼中這是一種不良行為,甚至是一種不道德的習慣。而對於孩子們來説,“偷”只是滿足自己需求的一個方式,和“拿”並沒有實質的區分。
孩子看到朋友家的手辦,出於好奇,想摸一摸,後來一起吃飯了,孩子就順手放在了口袋裏,結果回到家被我發現了,我直接給孩子貼上“偷竊”的標籤,這對孩子來説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所以家長們對於孩子這類行為,不要着急責怪孩子,應該先去了解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找到孩子偷拿東西的原因。
二、家長要了解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
1、 物權意識薄弱
在孩子的認知裏,他們對於物品所有權並沒有概念。在他們的認知中,所有東西好像都是屬於自己的,沒有做到一個明確的區分。
所以也許孩子看到好看的東西,拿在手中玩,別人看來是“偷”,可孩子自己卻認為是一件非常正常並且沒有任何錯誤的事情。
2、模仿別人
孩子的意識不成熟,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所以看到別人有什麼行為,自己沒有判斷的能力,就會開始模仿。
所以孩子們偷拿東西,很多時候是看到了身邊的小朋友有類似的行為,他們才會產生相同的行為。
3、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很多孩子在超市裏拿東西偷偷放在自己的口袋裏,主要是因為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慾望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但是這種強烈的需求就會促使孩子產生“偷”的行為。
瞭解孩子偷東西的秘密之後,家長們要學會對症下藥,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
三、發現孩子“偷東西”,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1、讓孩子正確表達需求
有的孩子在面對自己想要的物品時,他們不知道如何開口和父母説,覺得沒有人看見,自己放在口袋就是屬於自己的了。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要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要和父母説明自己想要的物品,要讓孩子養成一個提出需求,拿東西要得到別人允許的習慣。
2、對孩子言出必行
當孩子向家長提出需求之後,很多家長選擇忽視,甚至有些家長口頭上答應孩子,實際上卻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會造成孩子對物品的期待值過高,一直等待家長完成諾言。
時間一長,孩子的求而不得就會出現“偷”的行為。所以家長們答應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及時滿足,並且還需要以身作則,自己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3、讓孩子明白“偷”的嚴重性
孩子的物權意識不足,同時也分不清“偷”和“拿”的區別。尤其是孩子在公共場所,一旦沒有清楚“偷”的嚴重性,養成了一個“偷東西”的習慣,後果不堪設想,對孩子自身發展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家長們要灌輸“偷”是一種不道德的錯誤行為,一旦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偷”和“借”的區別,就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
家長別擔心孩子偷東西,大部分是“物權意識”薄弱導致的。我們應該温柔引導,首先找到孩子偷竊的原因,再根據原因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你家孩子出現“偷”的行為時你是如何處理的,不妨和我們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