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在聯合國獲獎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7日在巴黎總部將首次評選出的“空間科學獎章”授予包括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在內的4名宇航員,以表彰其在推動空間科學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獲獎的其他三人是:世界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蘇聯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古巴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阿納爾多·塔馬約·門德斯以及國際空間站首位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楊利偉因工作原因無法親赴頒獎儀式現場,委託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瀋陽代表他領獎並致辭。(新華國際)
央視新聞客户端8月23日報道,22號,中國航天員中心組織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在山東煙台某海域順利結束,這次訓練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訓練探索了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組織實施模式,為開展國際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通過真實海域訓練,進一步驗證了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方案、海上營救方式、航天員海上自主出艙方法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為空間站任務應急搜救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航天員 王亞平:越貼近實戰,越貼近飛行,我們信心也會更足,這樣的訓練我覺得更有價值,更有利於之後的飛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楊利偉:這次歐洲的兩個航天員來,增進了互相之間的瞭解,這樣就為將來我們的空間站的國際合作,應該説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進作用和非常實質化的一個進步。
海上營救訓練
2015年5月,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關於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長遠目標和實施步驟》,雙方會參與對方航天員訓練進行技術交流。2016年6月至7月,中國航天員葉光富赴意大利撒丁島,參加了歐洲航天員中心組織的洞穴訓練。隨着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航天員訓練的方法和水平,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意大利航天員 薩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這是第一個機會,中國航天員和歐洲航天員,在中國一起訓練,我們的團隊合作很順利很好,我想感謝我的乘組同事們,劉旺,陳冬,我們未來有很多機會一起訓練。
楊利偉:現在應該説有很多國家給我們提出了申請,希望我們能夠去幫他們選拔和訓練航天員。將來我們無論是從其他的比如説像沙漠生存啊,包括野外叢林啊,這可能都是像這次一樣,完全是一種實戰化的,我想這種國際間的合作應該是會慢慢走入常態化。
(2017-08-24)
信息時報訊(記者 蔡慕嘉)央視綜合頻道大型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上週日播出了第五期節目,航天英雄楊利偉攜兩套航天服現身節目,並親自為“未來隊”一名中學生試穿其中一套艙內航天服,給現場兩隊科學愛好者和觀眾們上了一節生動的航天科學課。
在觀眾們的熱烈掌聲中,楊利偉現身,“揭秘航天服”也成了當期焦點。節目主持人尼格買提當下也沒按捺住好奇之心,向楊利偉提問:“這套航天服與您當年穿的那套有什麼區別?”沒想到楊利偉卻給出了一個幽默的答案:“有可能號不一樣。”
在這期節目中,楊利偉不僅解釋了航天服手部鏡子的作用、密封裝置以及設計原理等問題,還親自為“未來隊”隊員段禹辰試穿了神舟十一號飛船的任務航天服,引來無數觀眾表示羨慕。節目播出之後,網友們也紛紛留言:“科學不高冷,沒想到楊利偉也有這樣幽默的一面。”
(責編:羅羅)
(2017-08-16)
1994年12月23日,濱州衞校畢業後的平景臣參軍到了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在這裏,他不但做基地的衞生保障工作,更是有幸參加了“921載人航天工程”,給楊利偉做天地之間的醫療保障和通話,見證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歷史一刻。
中專畢業參軍到了酒泉基地
1994年,沾化區下窪鎮的平景臣在濱州衞校畢業,在那個“當兵很光榮”的時代裏,走出校門的平景臣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參軍,“我還是有一門特長的,也算得上是投筆從戎吧,”平景臣説,“當時我們這一批兵中,有22個人是沾化的。”
儘管當時他們這一批的兵種很多,有武警邊防、陸軍、工程兵,可平景臣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下子被國防科工委選中,就來到了大西北的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我家裏的一個哥哥在部隊,他聞訊後和我説,‘你咋到了那個荒涼的地方呢?’而這也確實是我始料不及的。”
1994年12月23日,辦完各種手續後,平景臣在淄博火車站踏上了西行的軍列,長途跋涉後,他們到了蘭州,在短暫休整後,又坐着專列經過專用線路,歷經一天一夜的奔波,終於到達了東風航天城。
“一路走來,真的感受到了天地一體的蒼茫和荒涼,”平景臣回憶到,“可就在這個荒漠和戈壁的深處,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和綠洲點綴其間,讓人不得不感慨良多,從今以後,我也將在這裏奉獻自己的汗水和青春了。”
參與發射中心衞生保健工作
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一切都是新奇的,一種驕傲和自豪充盈在平景臣他們的心中,“沒想到自己能在這裏為共和國的航天事業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新兵訓練結束後,部隊統計特長,我就拿出了自己的衞校畢業證,並由此踏上了部隊後勤醫療保障之路。”
同時,在部隊期間,平景臣由士兵成功地考取了醫師資格證書,這不但讓他在部隊期間得以做好後勤醫療保障工作,更讓他在轉業後成功實現轉型,2006年12月,平景臣退役回到了老家,部隊所學的專業知識使得他成功地實現了轉型,自己經營藥店創業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因為醫學專業,平景臣不單單是擔任發射時的警戒、搜索任務,更是在醫療保障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期間,我和同事們一起擔負起了繁重的外圍工作,對基地外的來人進行隔離觀察,”事後,平景臣獲得了“抗擊非典先進個人”。
和楊利偉進行了天地通話
記者在平景臣家看到,至今他還珍藏着一系列的紀念章和榮譽證書,其中包括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獎章、“神舟”二號飛船發射參試紀念章、“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紀念章、“實踐七號”衞星發射任務紀念章等。
2005年1月13日,時任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通令,為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站記集體一等功,以此表彰他們在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的顯著功績,為此,基地還專門製作了一批紀念幣,平景臣至今還珍藏着紀念幣的製作説明和盒子,可惜的是紀念幣不見了,“一次老家辦喜事,喜宴設在我家,也不知道是哪個人看上了這個紀念幣,紀念幣就在喜宴之後丟失了,”對此,平景臣很大度地表示,“他喜歡就送給他了,他會藉助這個紀念幣感受咱們航天事業的偉大,物件不見了,但這個歷史會永遠銘刻在我的內心深處。”
儘管參加了多次航天發射任務,但令平景臣記憶深刻和倍感驕傲的是,他參與了楊利偉的地面醫療保障和觀察工作。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載人飛天的夢想,在這千軍萬馬一杆槍的發射活動中,平景臣就是其中的一員。
“我參加了地面醫療保障小組,和楊利偉進行過天地通話,詢問他的心跳、血壓等數值,並及時彙報給小組的醫療專家們,供專家研究彙總,觀察楊利偉的身體在太空的情況,保障他的安全,”平景臣回憶到,“當楊利偉安全返回到內蒙古着陸場的時候,大家一片歡騰,我們成功了,中國成功了。”
時至今日,平景臣還常常想起那些在部隊的日子,仰望星空,他更會想到自己與楊利偉的天地通話,“部隊讓我一輩子都不能忘懷,並激勵我走好人生今後的路。”
(2017-08-11)
“當一個人的第一次可以和國家、民族,甚至和整個人類進步關聯在一起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份自豪和榮耀!”
2017年3月18日,52歲的航天英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來到中央電視台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與大家共同回味14年前的“第一次”。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關泠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楊利偉的“第一次”,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使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3年年初,選拔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梯隊的序幕拉開了。就在這時,一個噩耗從大洋彼岸傳來: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6.3萬米高空解體、墜毀, 7名宇航員遇難。災難接踵而至: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降落時偏離預定着陸區;巴西運載火箭發生爆炸……
有的領導不由得心裏打鼓:這些消息會不會給我們的航天員選拔帶來影響?然而,事實很快消除了他們的擔心。“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出事那天,楊利偉平靜地看完電視新聞,轉身回到自己的宿舍,面對牆上張貼的飛船座艙圖表細細揣摩起來,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他説:“這些災難只能提醒和督促我們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好。”
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楊利偉“航天英雄”榮譽稱號和“航天功勳獎章”。如今,楊利偉已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