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八旬老人55載“擇一事”:傾心繫統性勾勒“敦煌飛天”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綜合

中新網蘭州5月27日電 (閆姣 艾慶龍 高展)“1966年3月28日。”雖然時隔55載,但憶及第一次進入敦煌莫高窟的時間,80歲的範興儒脱口説出了準確日期。“牆壁上的飛天,或自天而降,或騰空而起,太震撼了。”他如是感慨。

5月下旬,八旬老人範興儒伏在案前,勾勒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高展 攝

範興儒十多歲時,偶然看到寺廟中匠人手繪飛天,感到驚奇不已。讀書時,受“敦煌保護神”常書鴻的影響,立志要保護傳承敦煌文化。多年來,他研究、整理、臨摹敦煌壁畫,成為國內較早一批系統性整理敦煌飛天的西部畫家,又被稱為“範飛天”。

55年以來,範興儒常常挑燈臨摹至深夜,長期用眼過度。圖為作畫間隙,他休息片刻按摩眼部。 高展 攝

“這麼好的敦煌壁畫飛天,‘深鎖’於洞窟之中,且經過千年時間,壁畫大多殘缺不全。如果有機會,我想把它整理出來,臨摹成畫,展現給人們。”範興儒説,自初見敦煌壁畫時起,便有了讓敦煌飛天“飛”出石窟,“飛”向全國的夢想。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最具代表性、最唯美的藝術形象。範興儒從莫高窟總計4500多身大小、形態、色彩各異的飛天壁畫中,挑選出最為經典的飛天,進行了再創作臨摹,共臨摹73幅188身。

“我對飛天藝術情有獨鍾,覺得是最美的一種藝術形象。”範興儒最得意的代表作是《八十七飛天卷》,耗時5年所作,包含87身飛天,展現了莫高窟和榆林窟自北魏至元代九個朝代以來,時間跨度近千年的代表性飛天形象。

打開木盒,解開龍紋布袋,卸下捆繩,範興儒用指腹輕撥畫軸,長50米的畫卷上,87身敦煌飛天逐一呈現,彩裙飄逸,姿態各異。5月下旬,範興儒在蘭州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拿出了從不輕易示人的《八十七飛天卷》。

目前,範興儒著有《敦煌飛天》《敦煌菩薩》《敦煌飛天》(增訂本)《敦煌飛天》(白描本)等畫冊,作品先後在日本、美國及中國台灣等地展出。他回憶説,1992年前後,飛天畫冊在敦煌展出時,受到了大量海內外“敦煌迷”的追捧。

圖為範興儒展示他最珍視的《八十七飛天卷》,耗時5年所作,畫卷長50米,包含87身代表飛天。 高展 攝

範興儒的“飛天夢”並不容易,他讀了大量文學、宗教、藝術、歷史等方面的書籍,瞭解、探秘敦煌飛天。55年來,他常挑燈臨摹至深夜。由於長期用眼過度,他的右眼眼底病變,但錯過最佳醫治期幾近失明。如今,進入耄耋之年的他依舊每日伏在案前。

敦煌壁畫包括522個石窟歷代壁畫,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歷年來,不少藝術家似“朝聖者”一般,走上敦煌壁畫的臨摹、復原之路,由此也出現了油畫、水彩等多版本敦煌壁畫。在範興儒看來,只有中國傳統的工筆畫才能勾勒出敦煌壁畫的線條,表達出其中“韻味”。

範興儒説,為了讓壁畫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將僅有幾釐米大小的飛天放大至適合老百姓審美的規格,“只要具備了深厚的傳統繪畫基本功,這些都是能實現的。”

“我今年80歲,來日不多,責任重大。”範興儒還自費在各大高校舉辦畫展,將保護、傳承、發揚敦煌文化的接力棒交給年輕一代。

基於幾十年的“敦煌夢”,範興儒在紙上寫着,“大夢敦煌何所求,帛灑丹青繪神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