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淵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21世紀之前,中國對非合作主要是以援助為主,貿易和投資的體量較小。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非經貿合作開始步入快速增長通道。中非雙邊貿易、投資、發展合作的規模持續增加,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機制和工具更加完善,中非在基礎設施、能源電力、信息通訊、產業園區和產能合作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日益顯現。
中非經貿合作的相互依賴程度和韌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西方國家對非貿易和投資持續下降,而中非貿易和投資依然持續快速增長,即使在受到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的2020年,中國對非投資也出現了逆勢增長。
中非經貿合作為非洲發展和經濟轉型提供強勁助力。在過去20年間,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基礎設施融資方、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方、主要的投資來源國和重要的國際發展合作伙伴。2019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087億美元,是2000年的20倍,中國各類在非企業超過3800家,投資存量444億美元,較2000年增長近百倍,根據中非民間商會報告,2020年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不低於560億美元。中國幫助非洲建設的鐵路和公路里程均已超過6000公里,建設了近20個港口、80多個大型電力設施,130多家醫療機構。中國企業已累計為非洲創造了450餘萬個就業崗位,中非經貿合作對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20%。
中非經貿合作契合非洲國家的現實和發展需求。發展是非洲國家的基本需求,而基礎設施、資金、人才、技術短缺則是制約非洲發展的瓶頸。中非經貿合作的頂層設計、機制建設、規劃制定和項目執行正是立足於這一現實。具體而言,在戰略層面,中非經貿合作強調中非雙方發展戰略的對接,努力實現“一帶一路”、非盟2063議程、非洲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的最大公約數;在機制工具層面,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建立了一系列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支持、人力資源培訓、技術轉移等的機制和倡議。綠色經濟轉型正成為非洲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戰略選擇,中國為此積極加大與非洲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上的合作。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上,綠色發展被確定為中非合作“八大行動”之一。新冠疫情期間,債務紓困和保障流動性是非洲國家的重要訴求,中國積極通過雙邊和多邊途徑開展對非洲國家的減緩債和新融資支持,幫助非洲國家共渡難關。
中非經貿合作帶動了全社會、多層次中非合作體系的形成。長期以來的一個固有觀念是,中非關係主要是政府間關係,中非合作主要是由政府推動的。當今,西方國家依然保留着這一刻板印象。這一固有觀念也依然是西方國家和社會質疑、指責和污名化中非合作的重要認知前提。然而,這顯然嚴重偏離了當下的現實。如今,私營企業、私人資本、社會組織等民間力量已經成為中非合作的生力軍乃至主力軍。正如中非民間商會的研究報告指出的,中國對非直接投資的70%是由私營部門主導的。這些私營部門既有長期紮根非洲、散佈於城市和鄉鎮的中小微企業和個人,也有正在加大對非投入的商業巨頭,如華為、阿里巴巴和騰訊。在非中國私營部門的壯大正在推動中國民間力量從“客居非洲”到“紮根非洲”的轉變,正在推動中國的資金、技術、人才、經驗和理念向非洲的轉移,在促進非洲經濟多元化、產業化、現代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正促進中非經貿合作體系更加多元和均衡。
中非經貿合作的國際溢出效應日益明顯。在國際對非合作的語境中,中非經貿合作在早期被視為是國際對非合作的“替代選擇”,是對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方式的補充。然而,隨着中非合作規模和體量的不斷擴大,以及西方國家對非洲經濟貢獻和影響力的下降,中國已經成為非洲發展的重要選擇,中非經貿合作所藴含的國際機遇也在持續上升。中國與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在非洲的互動合作更加密切。第三國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希望加強與中國在非合作的意願明顯上升。三方合作、多方合作正在從制度設計轉向具體的規劃和實踐,在農業、電力、港口、公共衞生、服務業、社會服務等領域,中國與英國、法國等國家以及國際組織開展了不同類型的三方合作。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構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對非合作格局,不僅有助於更好地支持非洲發展,也有助於改善中非合作的國際環境。
中非經貿合作奠定了新時期中非關係的基石,塑造了中國在非洲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力。當然,這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同反應。西方一些學者感嘆,中國在非洲經濟影響力的上升凸顯了美西方國家以軍事和安全為主導的對非合作模式的低效。這一落差導致美西方一些國家無視中非經貿合作在促進非洲發展上的巨大貢獻,反而將中國視為其在非影響力的重大挑戰,攻擊和抹黑中非合作,炒作“債務陷阱論”“資源掠奪論”等論調,將正常的經貿合作政治化和污名化。這些不實論調自然受到了非洲國家和國際有識之士的有力反駁。但不得不承認,這些不實論調對中非合作也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因此,中非雙方應該真誠溝通、密切合作,發揮中非經貿合作的最大潛力,改進和提升中非經貿合作中的不足,妥善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夯實新時期中非關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