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請別逼孩子外向了,很多父母正在犯錯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綜合

文丨魚爸

1

前幾天,有一位媽媽留言説,魚爸,我又被兒子氣到了,感覺他的嘴巴上裝了鎖。

原來是帶孩子參加聚會,老同學的孩子們一下子玩到了一起,嘴巴也超甜。

就自己兒子一個人悶在一旁,不打招呼也不説話。

你一催他,他還紅着眼想哭,吵着要回去。

最後就一個人坐在旁邊看動畫片。

她説感覺把兒子養廢了,這內向的性格今後怎麼辦啊?

其實,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擔憂。

外向的孩子,在社交這一塊,真的很耀眼。

還記得讀中學的時候,每次去親戚家裏拜年。

總是會遇到一些跟自己同齡的夥伴。

那時有一個親戚家的女兒,嘴巴能説會道,而且喜歡跟大人們打招呼聊天。

幾乎是大人們眼裏的小明星了。

她會端着飲料,主動給長輩敬酒,説些祝福的話。

這時大人們都會説她懂事。

然後就能聽到有些父母就開始説要自己孩子跟她學學。

不要總是閉着嘴。

脾氣暴躁的父母甚至就對孩子大呼小叫起來了。

雖然説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氣質。

但是你會發現那些積極、自信活潑的孩子,往往更受歡迎。

在班級裏,這類孩子總是會成為孩子們的中心,人緣也好。

而那些沉默害羞的孩子,常常被同伴忽視,排斥。

有的孩子甚至為此不願意去上學,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融入不進去。

那麼,父母需要逼孩子一把,讓他們變得外向嗎?

2

有很多的父母已經是這麼做的。

經常責備孩子內向,把這個當作一個缺點,不斷地放大,經常在孩子耳邊唸叨。

“你這樣不行啊,怎麼交得到朋友。”

“你這樣將來怎麼找得到工作啊。”

“你就像一隻呆頭鵝。”

可是,內向並不是“缺點”。

更不應該成為一個負面的標籤。

有很多媽媽看到孩子不跟剛見面的叔叔阿姨們打招呼,覺得面子上過不去。

就會忙着説:“你瞧,我這孩子,性格內向,唉……”

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其實是不滿的。

而且自己做的不對。

可是他們並沒有錯啊。

其實關於孩子打招呼這件事。

我以前也提過,很多孩子不是不打招呼,也不是不會打招呼。

而是他們不想跟“不是很熟悉”的人打招呼。

這是孩子們的一種保護本能。

小小魚就是這種類型的孩子,相對謹慎。

所以那時候我叫他跟我的一個朋友打招呼。

他當作沒聽見一樣,只是瞧了幾眼就玩自己的去了。

可是後來見的次數多了,而且我也給他補充了那位叔叔的一些信息。

告訴他這是我的朋友,我們曾經一起做過的事。

後來再見到的時候,我都沒提醒,他自己就去主動説話打招呼了。

慢慢地變得很熟悉,然後在一起玩的很好。

而孩子跟孩子之間的交往也常常是這樣。

哪怕很熟悉的朋友,很久沒見面,都需要一點時間來過渡。

前幾天晚上,我帶小小魚在樓下散步的時候。

他遇到了鄰居的小弟弟也在那玩。

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一起玩了。

我發現他們沒有像往常一樣,見到了就馬上湊到一起。

特別是小弟弟,可能是年齡的緣故,更是緊緊跟在媽媽的身邊。

我叫喚他過來一起玩。

慢慢的,兩個小傢伙説着話。

然後再一起玩。

最後又像從前一樣,開心地玩了起來。

所以,我們不要抱怨孩子的社交“遲鈍”。

他們只是在觀察,在準備。

在適當的時候,父母加以推動引導,他們就會融入進去。

3

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父母都不要打不好的標籤。

而是以平和心來接納。

不是説外向的性格就一定比內向性格優秀。

也不是説內向性格的孩子擁有特殊的力量。

部分成功或者失敗的個案都無法説明什麼。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會遇到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外向,也讓媽媽有發愁的時候。

有一位媽媽跟我説,一直為孩子過於積極外向的性格發愁。

隔着一條街都會跟同學打招呼。

在學校也是常常被老師批評,因為控制不住自己,上課經常跟其他的孩子講小話。

我們小區有一個女孩,幾乎我們這一棟的人都認識。

因為她見到人都會主動打招呼,而且是那種自來熟的感覺。

讓你覺得她把你當熟人一樣。

這讓不少的大人感到驚訝。

不過讓她的媽媽也擔心。

因為孩子對陌生人太沒有戒備心,也不是好事。

萬一遇到壞人,這樣主動去打招呼,然後知無不言的,不是很容易上當麼。

父母在培養孩子性格氣質的過程中,也要因材施教。

根據孩子的特點來,不要逼迫他,也不強行去想着改變他。

4

父母要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加以引導。

比如,開明的父母是可以接受孩子內向害羞的。

但還是希望孩子能夠自信大方,能大膽地説出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要努力的方向。

有的專家會告訴你説。

孩子的氣質是註定了的,無法改變。

其實這也過於絕對。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在嬰兒時期就開始有了差異。會受到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後天的環境因素影響更明顯。

所以説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氣質的形成。

也就是説,只要方法得當,在性格定型之前,孩子的氣質能發生一定的變化。

孩子如果是那種不合羣,面對新事物不敢嘗試的類型。

那麼父母如果能接納孩子,並且心平氣和地去告訴孩子可以怎麼辦。

告訴他們一些交往的規則,讓他們一步步地去嘗試,慢慢打開自己。

最後他們也會變得合羣一些。

如果父母能有足夠的耐心關注孩子的變化,加以引導,而不是指責抱怨。

那孩子的情況就會變好。

而如果父母採用極端的方式,逼着孩子去跟人交往,指責他們的不足。

那隻會導致孩子的抵抗,他們會繼續這種行為。

因為他們會選擇這種熟悉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對抗周邊的人(包括暴躁的父母)。

所以會變得更加孤僻、暴力、自卑,成為一個問題孩子。

而如果孩子是不願意表達,總是喜歡讓你去猜,或者什麼都不説,該怎麼辦?

那可能是平時給他的管束太多,規矩也多,過於嚴厲,讓他們習慣性壓抑,內心糾結是不是要跟父母講,能不能講,他們會同意嗎?

還有就是孩子本來的氣質也是趨向沉默敏感的。

對這種情況,父母急吼吼地去逼着孩子説出來,往往收不到效果。

不妨平和一點,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摸摸頭。

心平氣和地問問他,是怎麼想的?

説不定他們就説了出來。

養育孩子,絕沒有成功的固定公式,所以不要對號入座,而應該努力讀懂自己的孩子。

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向的孩子,他們都值得被更好地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