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就開始關注輕型坦克的研發與生產,所誕生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雷諾FT17坦克。而後經歷了二戰的洗禮,法國的坦克技術長期處於停滯的狀態,待戰爭結束之後這一情況才有所好轉。此時的法國急需恢復曾經的大國地位,為了應付海外殖民地問題,輕型坦克又重新被關注了起來,這其中就有ELC計劃。
戰後法國的坦克發展
在大部分人眼中,法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本上就是配角般的存在,事實還真是這樣,但這不等於法國坦克一無是處。二戰時期的法國坦克均為戰前研製,在當時的性能和威力是不容小覷的。只可惜,因為後來被德國佔領的太快,這些坦克並沒有發揮太多的用處。待戴高樂重返巴黎之後,新坦克的研發就被提上了日程,可因為條件有限外加也是有點着急了,所誕生的新坦克並是很適合開出去亮相。
吃了一次虧之後,法國人也清楚了,重型坦克對於他們來説確實不是很適合,更何況戰爭結束後,坦克的研發方向也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在此需求之下法國將重心放在了輕型坦克的身上。和之前相比,這一次還算是成功的,比如説AMX-13輕型坦克,在這輛坦克上,他們利用上了搖擺炮塔和自動裝彈機這種儲備技術。儘管和當時的主流坦克對戰時並不佔優勢,但身為一個輕坦已經算是合格了,除了法國在使用之外,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裝備,並服役至今。
和這種利用搖擺炮塔及自動裝彈機的坦克相比,ELC系列的坦克就顯得失敗了很多,設計出的型號倒是不少,但進展最完善的也只處在了原型車的階段。和常規坦克相比,ELC坦克定義更偏向於坦克殲擊車或支援戰車,而它們的大小僅允許塞進去兩個乘員,和一輛小轎車的體型沒有太多的區別,可以看成是一種迷你版的坦克殲擊車。同時因為過輕的體型,它也被算進了可空運坦克的行列之中。
ELC坦克的誕生與屬性
從1956年開始,這輛輕型坦克開始進行研發,到1961年之前,所誕生的原型車均被否決,而最後定下來的型號就是“ ELC BIS”,只可惜依舊沒有得到量產的許可。從外觀來看,這輛坦克已經是小的不能再小了,整體的高度也僅有1.58米,全重6.7噸。至於裝甲防護能力,雖然擁有大角度的傾斜裝甲,但8到15毫米的厚度基本只能抵禦輕型武器的射擊。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ELC BIS 在犧牲掉裝甲和體型之後,它的最快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80公里,裝備的發動機是“SOFAM 180 hp”。
它所攜帶的主武器是一門D195加農炮,口徑為90mm,雖然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一口徑算不上大甚至還有點小,但這對於ELC BIS來説已經是小車扛大炮了。受體型限制,這門火炮的膛壓必定不能太大,所以炮口初速有限(780米每秒),身為一輛坦克殲擊車的話,那它理應是不合格的。而單純當成一種步兵支援火力的話,它又顯得有些多餘,這也是它最終沒有被量產的原因之一。
關於這輛坦克其實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想必很多瞭解這輛坦克的人有印象,它雖然有一個完整的炮塔,但好似僅是一個擺設並沒有旋轉的功能。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印象,ELC BIS坦克的炮塔不僅可以轉,而且還是三百六十度的轉。只不完成這種操作只能在它原地不動的時候,因為車體的結構過於矮小狹窄,駕駛員的上半身其實是在炮塔裏面的,這就導致炮尾在跟着旋轉的時候會受到駕駛員的阻礙。待車停下之後駕駛員的活動才不受到限制,以至於給炮尾讓開活動空間,同時他也需兼職裝填手的工作。由此看來這輛坦克雖然有着驚人的行駛速度,但跟機動性並不掛邊,甚至還有點略顯笨拙。
從1956年到1967年期間,這輛坦克一共被生產了10輛樣車,而後因為不符合法軍的要求最終被放棄。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它那過小的體型,因為體型小,它能攜帶的車組乘員就很有限。對於一輛坦克的車組乘員人數來説,像二戰時期M3中型坦克的7人組指定有些多,反觀僅用兩個人,在當時大環境的要求之下,也指定是不夠用的。基於這一點,不超過三個座位的履帶坦克,從ELC BIS開始基本上就被淘汰了。
關於ELC系列坦克
ELC BIS是一個淘汰產品,但它也是這個系列的終極之作,在它之前還數種加裝不同武器的原型車。在最初的時候,ELC坦克不管是車身還是炮塔和ELC BIS坦克都有很大的區別,甚至像兩種坦克。這一現象跟他們的生產廠商不同也有很大原因,早期的ELC坦克使用的是搖擺炮塔,這種搖擺炮塔和常見的那種還不是很一樣,防彈外形基本被完全放棄了,但也因此擁有了更多的利用空間。車體比較高,以至於駕駛員在車身上擁有獨立的艙室和艙門。
關於所攜帶的武器,早期ELC坦克也有攜帶90毫米炮的版本,為了顧及車體,這門炮為D 919低膛壓火炮,有效射程僅有700米。因為使用了搖擺炮塔,內部採用了自動裝彈機,炮塔另一側普遍還有一挺機槍作為副武器。其全重7.6噸,最大時速可達每小時70公里,別看比ELC BIS坦克重了不少,但防禦力基本上還是可以被忽略掉。同時在使用同樣的炮塔結構為前提下,這兩坦克亦有加裝兩門30mm機炮,或兩門75mm無後坐力火炮的版本。
而後為了進一步提高其反坦克能力,還出現了加裝四門122mm無後坐力火炮的型號,這輛坦克的車長依舊待在已經縮小的炮塔裏面,並充當炮手一職。而駕駛員就比較苦一些了,別看已經遠離了戰鬥室,但還是要充當裝填手。因為早期ELC炮塔偏向一側,當它轉到特定角度的時候,炮尾就正好在駕駛艙的斜上方。包括之前才用兩門75mm無後坐力炮的型號,也是採用的種別扭的裝填方式。
結語
就像前文已經提到的那樣,這種超輕型坦克雖然達到了可空運且能快速移動的優勢,但由此帶來的缺點卻成為了它的致命傷。過少的承載能力不僅使它沒有任何防禦力可言,還造成了車組乘員在瞬息萬變的戰上根本就忙不過來。同時就算是再加強火炮的口徑,它也是有上限的,而這個上限也遠不及當時主戰坦克的防護能力。
參考文獻《ELC:SERIES OF LIGHT TANKS》、《1955 ELC EVEN》、《法國軍事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