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僑網】;
“此心安處是吾鄉”,阿富汗姑娘麗娜最近學會的這句詩,常常被用來形容許多外國人用過中國年的感受。
雞鳴山社區因靠近義烏國際商貿城,吸引了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1380多名境外人員居住,被稱為“聯合國社區”。今年受疫情影響,有300多名外國居民留在義烏“就地過年”。
16歲的麗娜是其中一員。這次疫情讓她堅定了學習中醫文化的信念。“疫情期間,中醫發揮了很大作用。我希望學成之後可以回阿富汗,幫助更多的人。”
來自也門的小夥巴達的“新年願望”是找一箇中國媳婦。巴達説,經過此次疫情,他想真正在中國紮下根,“父母現在很放心我在這邊。”
對來自也門的傲山來説,惟一的遺憾就是無法與遠在埃及的妻女團聚,但他計劃,等境外疫情好轉,就把妻女接到義烏,全家在義烏開一個餐館,一起奔赴更好的未來。
“中韓兩國過春節的方式差別不大,但中國的年味更濃。”來自韓國的金晳俊説,韓國的春節只有三天,而中國的年是從“小年”就開始的,放炮竹、打掃衞生、準備過節的食物,人們早早就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節日祝福。他打算在春節期間,到處走走看看,認真體會中國新年的意義。
“今年我體驗了包餃子,很有趣,當地朋友們把錢放在一個餃子裏,誰吃到了錢,誰就會在未來有很多好運。”已經在中國生活逾3年的CY説。34歲的CY,2018年9月從南非東開普省比扎納市搭乘18小時飛機來到鄂爾多斯康巴什區,作為一名外教,他從下飛機那一刻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
吃湯圓、祭灶神、拜祖先……在視頻社交平台擁有70餘萬粉絲,已經在浙江寧波生活了11年的美國“網紅”馬特,連日來用鏡頭記錄下了自己親身體驗的中國年。
“原來中國的廚房裏也有‘神’!”到了農曆臘月二十三,馬特“get”一個新詞:祭灶神。等到“謝年”這天,只見八仙桌上擺滿了燒雞、豬肉、年糕等,桌旁還掛着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黃魚。待“謝年”儀式完畢,馬特直言,自己愈發理解中國人骨子裏對祖先的那種敬畏與尊重。
春節期間,馬特還帶着妻子和女兒來到了寧波鄞州的蔡氏宗祠。有着400餘年歷史的蔡氏宗祠是中國罕見、浙江首例的男女合一的宗祠。“這彰顯出了男女平等的理念。”馬特感慨道。(完)(奚金燕 李典 王嬌妮 楊兵 李愛平參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