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4
落筆輕描淡寫
保存冷凍者身體的液氮罐。
專家對展女士身體進行低温保存操作。
將人體低温冷凍保存起來,以便在科技進步的未來實現復甦,這個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真的有可能成為現實嗎?日前,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牀專家實施了中國首例本土人體低温保存,因罹患肺癌走向生命終點的展文蓮女士決定簽下遺體捐獻手續,在死後低温保存自己,期待未來醫學科技出現奇蹟。 綜合科技日報 大眾日報
罹患癌症,她決定低温保存自己
2017年5月8日凌晨4點01分,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舒適醫療病房中, 49歲的展文蓮在病牀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10分鐘後,一輛白色救護車載着她迅速駛出醫院,同在車內的,還有幾位實施中國首例人體低温保存的臨牀響應專家。
繼重慶女作家杜虹之後,展文蓮將是第二個被低温保存的中國人。與杜虹的身體被送往美國Alcor(全球最大的冷凍人體研究機構之一)進行保存不同,這一次人體低温保存操作是由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銀豐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牀專家共同完成的。
記者瞭解到,展文蓮罹患肺癌並多發轉移,於3月份入住齊魯醫院舒適化病房。在舒適化病房治療期間,由她的家人代替她完成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參與這個偉大而又充滿愛的生命延續研究計劃:低温保存自己,期盼未來醫學科技出現奇蹟。
降温操作,身體內外温度穩定在-190℃以下
在主治醫生按照法定程序宣佈展文蓮臨牀死亡之後的2分鐘內,幾位臨牀響應專家迅速向她的體內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等藥物,並通過循環系統快速輸注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温。13分鐘後,展文蓮被專用救護車快速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温醫學研究中心,準備開始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在完成血液置換和冷凍保護劑灌注後,她的身體被快速轉移到大跨度自動程序降温設備中,開始繼續深度降温。
整個人體程序降温是一個緩慢而精確控制的過程,既要穩步控制降温速度,實現儘可能的快速降温,減少冷凍過程中的冰晶損傷,又要保持身體內外温度均衡,避免温差過大造成熱應力損傷。經過數十小時的程序降温過程,身體內外温度都穩定在-190℃以下。5月10日傍晚,展女士的身體被順利轉移到一個充滿液氮、可穩定維持在零下196℃的特製液氮容器中。
期盼相見,丈夫也計劃加入冷凍計劃
在展文蓮身體被轉運到液氮罐長久低温保存之前,展文蓮的丈夫桂軍民和家人隔着低温保存庫的玻璃看了她一眼。因為灌流的原因,妻子看起來稍稍瘦了些,但幾乎和生前一模一樣。她神情安詳,就像睡着了。他希望這只是一場“生離”。雖然桂軍民親手簽署的知情同意書裏明確寫着:“銀豐研究院沒有保證、擔保或承諾生命延續研究計劃在未來一定會成功,也不能準確預測未來醫學科技的發展時間表,復甦技術基於未來醫學技術的巨大進步。”
桂軍民自己也加入了冷凍計劃。他想,萬一妻子要在很久之後才能醒來,那她誰都不認識,也太孤單了,他希望在遙遠的將來,等到人體冷凍實現復甦的那一天,他們夫妻倆能夠重新相見。
【專家説法】“記憶也是可以保存的”
“冷凍的不僅是身體,記憶也是可以保存的。”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人體低温保存專家、臨牀響應中心主任、山東省“引領齊魯”海外特聘專家阿倫·德雷克説,記憶的保存被認為是“復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理論上講,人的永久性記憶是可以被留住的,但具體要看對大腦的保存程度。他認為,正如降温冷凍是一個精準而緩慢的過程,將來如果要實現“復甦”的話,如何把握好復温的精確度和尺度,將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銀豐人體冷凍專家團隊表示,利用現在人類掌握的低温生物醫學技術保存人體,未來是否能夠實現生命復甦還是個未知數。儘管希望渺茫,但這項計劃可以激發社會和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對低温生物醫學的關注和參與。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