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馮塬雅
1月6日下午,美國參議院確認選舉人團票以推進總統交接。就在參議院議長也就是美國副總統彭斯拒絕否認選舉人結果後,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衝擊國會大廈,導致四人死亡及多人受傷。示威者佔領國會三小時後,警方才得以疏散人羣,宣佈國會大廈重回安全狀態。華盛頓宣佈十二小時的宵禁,卻依然被人多勢眾的特朗普支持者不斷違犯。
美國國會歷史協會表示,這是1814年英國軍隊在1812年戰爭中燒燬國會大廈以來該建築所遭受的最大磨難。哈芬頓郵報記者Igor Bobic在現場發出推特照片,其中示威者高舉共和黨旗幟四處亂闖,甚至象徵性地坐上了議會主席位。毫不意外,照片中涉及的闖入者主要是成年白人男性。而紛繁的新聞報道中,政變、暴亂、造反等字眼比比皆是。選票的核查依然進行,這次暴亂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在象徵意義上,這是一次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無論黨派、膚色——都震驚失色的政治鬧劇。
支持盡失的特朗普
紐約客的政經評論人John Cassidy一向是特朗普的激烈反對者,他立刻撰文《這場暴動正是特朗普想要的》(This Violent Insurrection is What Trump Wanted),在議會重新進行前就發文問責特朗普。他強調,特朗普在剛開始的幾個小時內都拒絕呼籲其支持者和平撤回。在下午兩點三十八分,特朗普在推特上寫道:“請支持我們的國會警衞和執法機關。他們確實是與我們的國家共進退的。保持和平!”對暴亂本身隻字不提,也因此有委婉支持的嫌疑。而在示威者進攻國會之前,特朗普在白宮南部的日蝕公園講話中稱“美國曆史上從未發生過這樣純粹的盜竊”,並在演講最後稱“這是一個犯罪分子政府,我們將沿着賓州大道前進……我們將試着為我們共和黨成員——那些弱者,因為強者不需要我們的任何幫助——我們將幫助他們重拾驕傲和勇敢,以奪回我們的國家。”語言針對選舉,具體暗示了地點、活動目的和參與者社會階層,這使得特朗普難辭其咎。用大西洋報專欄作家David Graham在《這是場政變》(This is a Coup)中的話來説,特朗普不在場,“只是不想把手弄髒”。
Cassidy認為這是特朗普長期蠱惑煽動的結果:“是特朗普反覆對這些支持者説選舉成果被竊取了,是他説選舉結果應該被推翻。也是特朗普選擇性地忽視了之前説支持者會採取非和平手段的報道。”而紐約時報文章《請出現!請瘋狂》(Be There! Be Wild!)一文中也提到,過去數月裏推特上有多條暴露參與示威計劃的推文,甚至具體到所攜武器的種類。即使在拜登呼籲特朗普上電視立刻叫停行動後,特朗普依然沒有在最終的視頻中問責示威者:“但你們必須現在回家。我們必須擁有和平。我們必須擁有法律和秩序。我愛你們,你們獨一無二。”Cassidy的文章聚焦於特朗普擦邊球式的語言,字句中或許有作為民主黨支持者的偏激。但即使是共和黨人也開始與特朗普斷絕關係。
紐約時報記者Peter Baker在文章《暴徒與民主的結束:特朗普時代的粗暴終結》(A Mob and the Breach of Democracy: The Violent End of the Trump Era)中提到了共和黨內部的分裂。副總統彭斯和肯塔基共和黨議員米奇·麥康奈爾,特朗普的兩名核心支持者,也在多年“支持或縱容”後公開表示,不會參與特朗普推翻選舉結果的計劃。在示威者進擊國會大廈之後,眾多共和黨議員紛紛表示決裂——議會之後的初輪投票中,只有六名繼續支持特朗普。懷俄明州的共和黨領袖Liz Cheney在福克斯新聞報的採訪中稱,特朗普應為此次暴亂負責。而在媒體上發表斥責申明的共和黨人數不勝數。
特朗普迎來的,或將是永不能再入政壇的流放。就在國會大廈遭受攻擊的同時,民主黨人Rep. Ilhan Omar在明尼蘇達發表推文:“特朗普應該被美國國會撤職除名,我們不允許他繼續留在白宮,這是維護共和國的必要措施,我們必須履行作為公民的誓言。”NPR報告了她正在撰寫的彈劾議案。2019年,眾議院已經受理過一次彈劾,事關特朗普為選舉勝利與烏克蘭的政治交易。兩個月後,共和黨佔多數的眾議院宣佈彈劾無效。這一次,挑戰了國家根本的特朗普失去了己方的支持,結果也許會不同。最重要的是,拜登獲勝後,民主黨已然在漸漸奪回眾議院席位。
暴亂引發的社會不安與繼續滋長的種族矛盾
在黑暗的議會暴亂進行同時,長期被共和黨統領的佐治亞州參議會經過新一輪選舉,將兩名民主黨人送上了關鍵席位,將參議院的控制權轉交給拜登所屬的民主黨。BBC的北美記者Anthony Zurcher已經分析過,拜登在競選期間承諾了許多關於環境、醫療和經濟的政策,但只有在民主黨獲得參議院控制權即過半席位,政策才能順利推行。紐約客專欄記者Benjamin Wallace-Wells在相關報道中稱,此次選舉結果將是美國政治的分水嶺,但前景也不容過度樂觀。他質疑了拜登對此次參議院選舉的關心不足,只是敷衍到訪佐治亞州便匆匆離開;而新當選的兩名民主黨參議員也和拜登一樣,沒有太多經驗,在政治上依然稚嫩。再加上特朗普支持者並沒有就此收手的意思,政治上的一時推進不一定能制衡現實中的分裂矛盾。
在這些政治鬧劇之下,真正讓人擔憂的依然是社會矛盾。在所有針對“罪魁禍首”的問責中,有一個不專業但真切的聲音。Vinson Cunningham是為《紐約客》長期供稿的舞台劇評論家,但這次他的文章獲得了很多關注——他從作為黑人的角度,表達了這次暴亂為他帶來的強烈不安。在哈芬頓郵報記者Igor Bobic從現場發送的多張照片中,Cunningham對一張示威者端坐議會室主位的照片感觸最深:
“他們把會議室當成了遊樂場……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張照片,這張愚蠢闖入者佔領了本該舉行莊嚴儀式的場所的照片,對我觸動如此之深。如果説我真有把國會大廈的這一切進行看作神聖的事,那種敬畏也被過去四年的骯髒懦弱驅散乾淨了。拜登總統在昨天匆忙的演講中,將國會大廈稱作‘民主的堡壘’,但我不敢這麼斬釘截鐵。相反,我覺得那張照片有種黑色幽默在裏頭,一種特朗普式的最後的荒誕,但我今天的回應並不是喜劇式的。我也並不因為白人暴徒摩拳擦掌要實施暴力或總統本人與之同流合污而驚訝。Heather Heyers灑在Charlottesville的鮮血,依然在吶喊。”
2017年,32歲的白人女子希瑟海耶(Heather Heyer)在弗吉尼亞州小城夏洛茨維爾的白人至上主義集會中遇難。夏洛茨維爾是《獨立宣言》起草者、美國前總統傑斐遜的故鄉,卻被重新定義成了種族衝突和悲劇之所,正如民主政治之象徵因暴亂淪為鬧劇舞台。而種族主義者衝突一直是潛伏的暗線。藝術家和作曲家Noah Caine在推特上説:“他們能活着走到那裏,就是白人至上主義的縮影”,他的配圖正是Cunningham文中提到的那張。
Cunningham在文章末尾寫道:“自由當然好,但我們不需要在這種社會里滋生的自由——不過為這樣一個穿着滑稽服裝、染指政府機構的傢伙提供了一個令人心寒的機會……他理應比他看起來要高興的,他不知道自己有多自由,是在哪些人的代價上,也不知道這場鬧劇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就像奧威爾説的,有的豬要比其他的豬更平等一些。黑人和白人的處境差別,在這場暴亂中依然清晰可見。在潮湧般的民主運動後,美國黑人的不安全感依然在逐漸增加,而特普朗的支持者完全有理由繼續製造社會的騷亂。政治局勢或許已經朝着更明朗的方向前進,但社會的分裂與不安,會在這場政治鬧劇的尾聲後,持續到什麼時候呢?
參考鏈接:
https://www.npr.org/sections/congress-electoral-college-tally-live-updates/2021/01/06/954125266/rep-omar-says-she-is-drafting-new-articles-of-impeachment-against-trump
https://www.newyorker.com/news/our-columnists/georgias-senate-results-mark-a-sea-change-in-american-politics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annals-of-appearances/the-rioters-in-the-senate-chamber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6/us/politics/biden-capitol-congress.html?action=click&module=Top%20Stories&pgtype=Homepage&login=email&auth=login-email&login=email&auth=login-email&login=email&auth=login-email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6/us/politics/trump-congress.html?action=click&module=Top%20Stories&pgtype=Homepage&login=email&auth=login-email&login=email&auth=login-email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6/opinion/impeach-trump.html?action=click&module=Opinion&pgtype=Homepage&login=email&auth=login-email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6/opinion/jeff-flake-trump-republicans.html?action=click&module=Opinion&pgtype=Homepage&login=email&auth=login-email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1/01/attempted-coup/617570/
撰文|馮塬雅
編輯|石延平
校對|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