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日本鋼琴家海野雅威在紐約街頭遭到毆打事件引發廣泛關注。據報道,該事件又與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情緒有關。
一段時間以來,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蔓延的過程中,美國的種族主義痼疾也變得愈發尖鋭。“弗洛伊德事件”讓世人看到了非洲裔美國人的艱難處境,而與此同時,亞裔人士在美國的遭遇也牽動人心——華裔人士被毆打、韓國店鋪被打砸等新聞屢見不鮮。人們不禁要問,少數族裔在美國為何屢遭不幸?
從歷史維度看,所謂的族裔融入史其實就是一部族裔歧視變遷史。最早來到這片大陸的愛爾蘭人也曾遭受歧視,後來的亞裔、非洲裔、拉美裔等,更是不同程度遭受着其他族裔的歧視與不公待遇。19世紀80年代的《排華法案》,二戰期間關押日裔美國人的“拘留營”,“9·11”事件後針對阿拉伯裔美國人和穆斯林羣體的攻擊,全都昭示着一個無法否認的現實:美國少數族裔長期受到系統性、制度性的歧視。時至今日,美國工作場所和日常生活中的種族歧視仍隨處可見,非白人兒童遭受嚴重教育歧視,仇恨犯罪正攀至高位。
從宗教和文化的角度看,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價值之間的衝突也愈演愈烈。美國一直吹噓自己是“大熔爐”,所有移民無論來自何方都將成為完全的美國人,並對美利堅的民族文化做出獨特的貢獻。可現實顯然沒那麼樂觀,隨着各個族裔越來越強調本族裔的身份認同和文化習俗,美國更像是由不同族裔組成的“馬賽克”或者“大拼盤”,而遠非理想中的“大熔爐”。
從人口結構和社會政治變化的角度看,少數族裔在人口、權益方面的增長,激化了新的矛盾。據測算,在2050年左右,美國以盎格魯-薩克遜新教徒為主的白人人口比例將首次跌破50%。同時,由於20世紀以來的平權運動,少數族裔不斷取得政治權益上的突破,開始挑戰原有的社會和政治結構。2008年非洲裔總統奧巴馬的當選標誌着非洲裔美國人在政治權益上的重大進展,鼓舞了更多少數族裔爭取政治權利。所有這些無疑都讓原本優越感十足的白人羣體產生“集體焦慮”,繼而誘發行動上更加極端的排斥、侮辱。
從現實政策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上台後,非但無意彌合種族鴻溝,更把身份政治、移民政策等當作政治角力的工具,導致美國社會白人至上主義越來越猖獗。這一點,從特朗普政府“政治化”新冠病毒就可見一斑。尤其是疫情暴發以來,美國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對病毒政治化、對移民污名化,更使得排外主義和仇恨犯罪愈演愈烈,少數族裔愈發“無法呼吸”,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為了一己私利,無限煽動種族排外主義,不僅將激發國內矛盾與分裂,還將削弱美國同其他國家的民間交往基礎,損耗的自然是美國作為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與氣度。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