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時報社論説,蔡英文宣佈由張忠謀繼續擔任APEC領袖會議代表,早先有輿論揣測,蔡當局可能以本屆會議採視訊舉行為由,爭取由蔡英文親自參加,以“突破國際參與空間”,改變兩岸關係格局。但蔡英文仍維持一貫性、穩定性,清晰傳遞“維穩謀和”是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堅定意志。
多數民意希望兩岸關係和緩,期望拜登勝選、特朗普下台後,中美敵對能夠趨緩,進而帶動兩岸關係趨緩,慢慢恢復溝通對話。蔡英文釋出正確訊號,張忠謀是重要企業家,又沒有政治色彩,今年是否有機會透過視訊與大陸對話呢?
社論認為,對照目前兩岸氛圍,恐怕機會不大。現在看來,兩岸關係最好,就是回到“冷和”狀態,基本上仍然非常脆弱,亞太變局帶來的契機只會白白浪費。外部因素的變化加劇了台海情勢的動盪,的確沒錯,台灣雖有親美傳統,民進黨也對美國存有極大幻想,但特朗普任內後期放任右翼鷹派“綁架”台灣往前猛衝,也讓蔡當局沒有選擇的餘地。美國即將政黨輪替,外部因素對兩岸和平的影響弱化了,現在是處理“內因”的時候,蔡英文首先要解決蘇貞昌這個最大問題。
社論説,在“憲政”架構下,台行政機構負責人本沒有決定兩岸路線的權力,配合台灣當局領導人做好大陸政策才是本分職責。2016年以來,林全“內閣”處理兩岸事務相當穩重,賴清德雖一度因“務實台獨”引起軒然大波,但實際上並未給蔡英文兩岸政策帶來太多麻煩。問題出在蘇貞昌,他上任後就將豬瘟議題與“反中”掛鈎,隨後以行政機構負責人之權力為民進黨輔選,把“抗中保台”操作到極致。
社論指出,今年1月“大選”塵埃落定,“蘇內閣”本應該收斂選舉期間的激情,重新以務實理性態度配合蔡英文所謂“八字方針”處理兩岸事務。然而,蘇貞昌利用疫情把整個台灣社會綁上了“反中”的戰車。先是1月底疫情爆發初期,準台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向大陸“釋放善意”後,“蘇內閣”立刻“禁口罩”挑起兩岸對立,2月初兩岸經過協調促成首批武漢台商包機抵台,蔡英文第一時間對大陸表達肯定,陳時中卻緊接着宣佈“出現1例確診”,瞬間引爆台灣全面“反中”高潮,但是否真有染疫情事?還是假陽性?抑或是政治作秀?至今還是謎題。
此後,無論是否決“小明”回台團聚、蓄意拖延陸生返校報到,還是封殺兩岸“旅行泡泡”提議、阻擋台交通主管部門對開放兩岸航點的安排,每當蔡英文、陸委會等機關向大陸釋出務實善意,或正面響應兩岸交流的訴求時,“蘇內閣”都扮演了破壞性角色。有這樣的行政機構,怎能指望緩和或改善兩岸關係?有這樣的行政機構負責人,蔡英文釋出的善意怎麼能準確傳遞到對岸去?
社論説,大陸“武統論”餘音繞樑,“蘇內閣”堅持“反中”路線,綁架蔡英文的“善意”政策,成為維護改善兩岸關係絆腳石,也是蔡當局內部的一顆炸彈。外在情勢開始改變,現在是換掉“蘇內閣”,改採有利恢復兩岸交流政策的適當時機。
來源:台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