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被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困擾,其實孩子願意在你面前哭鬧、發脾氣,説明他願意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
孩子“發脾氣”和孩子“哈哈大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當孩子心情低落時、遇到挫折時,便會以發脾氣的形式來表達。
孩子發脾氣,家長正確處理,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01
發脾氣≠無理取鬧
壞心情和好心情一樣,都是生活中必然經歷的,就如同生活的兩面,無法完全割裂和分開。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有時候讓孩子的脾氣爆發出來比憋着更好,家長的正確引導教育才是至關重要的。
氣頭上的家長常常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可是冷靜下來想想,估計他們也挺委屈的。誰會好端端的莫名開始發脾氣呢?
無非是受了委屈、心裏不痛快、想宣泄負面情緒。
情緒不是什麼洪水猛獸,當孩子遇到情緒不佳的狀況時,家長們不應該馬上訓斥孩子“不要哭”,而是應該接納孩子的低落情緒,引導孩子正確疏通。
02
孩子發脾氣可能是'求救'
一位心理學家也曾表示,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他們內心脆弱的表現,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壓,實際上是在向最親的人求助。
他們不會衝着別人亂髮脾氣,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裏,只有父母是最親的人,也唯有父母,可以讓自己肆無忌憚,幫自己療傷。
而他卸下偽裝,毫無保留的撒潑,這種方式雖然不好,卻也在向父母傳遞一個求救信息:我心裏不舒服,請你幫幫我。
作家雷布斯説過: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高興才是。
任何一種情緒都有由頭,大人如是,孩子也一樣。忽然暴躁起來的孩子,很有可能是由於這些原因:
身體不適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可能會是因為身體不舒服。累了,困了,肚子疼或者頭暈,一些身體上的不適都會使孩子的情緒比較敏感。
需求被忽略
在家陪孩子玩,自己卻在刷手機;帶孩子出去玩,自己還在刷手機。孩子遇到問題了,一次次的投來求助的信號,卻都被我們屏蔽了。
情緒上得不到關注和照顧,常常是引起孩子發脾氣的最主要原因。
有樣學樣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温善。
03
孩子發脾氣,處理不好,傷害大
連脾氣都不敢發的小孩,最可憐,如果你是孩子,接二連三地向一個人尋求幫助,可回覆你的,只有責罵和暴力,那你還會和他親近嗎?
有多少孩子,一次又一次向父母發出了求救的信號,換來的卻是刺骨的暴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和我們一樣,能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惡劣,從而離得越來越遠。
有一個朋友分享過自己的人生經歷:
面對孩子發脾氣,父母更多是以控制和威脅來回應孩子,這隻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還有一種很糟糕的情況,就是漠視孩子的哭鬧,認為他哭累了,鬧夠了,就不會再哭再鬧了,事情也就解決了。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實驗中,媽媽與孩子互動時,孩子非常開心,積極回應。
但當媽媽面無表情時,孩子已經察覺到不對勁,開始變得煩躁不安,試圖通過尖叫引起媽媽注意,由於沒有的得到正常反饋,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哭泣。
當媽媽伸出手去擁抱孩子的時候,這個暴躁的孩子立馬安靜下來,也終於開心了起來。
長期被冷漠對待的孩子有可能養成兩種極端,一種是過早懂事,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我;一種是很暴躁,不會控制情緒,容易歇斯底里。無論哪一種,都讓人心疼。
在應該打打鬧鬧、哭哭笑笑的年紀,他們卻失去孩子本該有的脾氣和任性,看着大人的臉色,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招來父母的不滿,每天戰戰兢兢。
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裏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的人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
父母一時疏忽,對兒女進行打罵,很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
04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如何處理
哈佛大學講師、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Susan David曾經提出:
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Emotional Agility (情緒敏感力)。而取決情緒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時候他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度。
面對忽然而來的小脾氣,做家長的如何正確引導和對待,尤為重要。
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沒有任何力量能毀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為人父母,別總想着“改造”孩子,而應該學會“雕琢”。
早在幾百年前,王陽明就説過:“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畢竟他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有限,但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用“一穩、二聽、三靜、四不教、五要狠”的方式,讓他們擁有控制情緒的“智慧”。
“穩”是指父母要穩
佛家之言:怒者,心之奴。想要孩子不發脾氣,首先父母要穩住做好表率,無論是平常生活中,還是面對他人對自己發脾氣的局面,都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聽”是指父母要仔細傾聽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仔細傾聽,弄明白根本原因。更近一步靠近孩子。
“靜”是指等孩子靜下來
《道德經》上説: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讓人恢復理智。
孩子發脾氣時,你跟他講道理是講不通的,先讓他把脾氣發完,等情緒過去了,再給他一段安靜自我修復的時間自我反省。
“不教”是指父母別急着説教
試想一下,你剛剛冷靜下來,就有一個人就在你身邊不停地講道理,你會覺得舒服嗎?
不會!你會認為他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你!他説的話你很難聽進去。
想要和孩子溝通,要先製造你和他的共同點,你可以説:
“我小時候也和你一樣,記得有一次,因為一個玩具...”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曾經......”
允許孩子發泄、認可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到你並沒有站在他的對立面,再循序漸進地説出自己的意見,會讓他更容易聽進去。
“要狠”是指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慾望要狠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人和畜生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會剋制自己的慾望。
原則性的問題父母要“狠”,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步。並且要從小教孩子多反省,體會別人的感受,適當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能為所欲為。
這也是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很多事情哭鬧是沒有用的。
最後,請一定記得告訴孩子:我們愛你,無論你是什麼樣子。那個小小人兒,如果你不説,他還真就不知道呢。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當他們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們需要進行的方式方法會不一樣,但是最基礎的就是——耐心。耐心地觀察分析他們哭鬧的原因,耐心地回應。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甚至家長們也許都會忍不住失去耐心。但是,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也是需要修行的一門功課嗎?
孩子是父母的擺渡人,而在此之前,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引路人。
願每一個發脾氣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堅定平和地成長。
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