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評論
繼今年4月自然資源部集中公開通報2022年耕地保護督察發現的67個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後,近期,56個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再度被公開。《半月談》記者梳理調查發現,兩次通報中都頻頻出現挖湖造景亂象,而背後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監管缺位甚至“親自下場”主導是重要原因。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持耕地數量、守好耕地紅線是基礎。一些地方將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關鍵在於沒能從根本上認識到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的重要性。無論是耕地被改成停車場,還是良田被蓄水打造成為景區內的景觀湖,看似短期內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了種糧食,但從長遠、政治和戰略層面上來考量,無疑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耕地保護茲事體大,容不得搞變通、做手腳。倘若甲開個口子,侵佔耕地挖田造景,乙搞個特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綠化裝飾草皮,丙出個例外,侵佔生態保護紅線開採砂石,那麼如何“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紅線”,就意味着決不允許任何人有鬆懈僥倖心理和矇混過關心態,一旦有人越線必須追責到底、嚴懲不貸。
堅決遏制各類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要讓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落到實處,需要“長牙齒”的制度約束。從此次通報的典型案例來看,相關部門如果沒有對違法佔用耕地情況進行審核把關,或是發現不及時、制止查處不力,或是執法不嚴、監管不力,都將受到嚴肅追責問責。推動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壓緊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體責任,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以“零容忍”的態度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督察工作,傳遞出“耕地保護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強烈信號。
發現問題是起點,問題整改落實是關鍵,要做這“後半篇文章”。整改過程中,必須杜絕整改推進不力、逾期不整改或弄虛作假應付督察等現象,也要注意統籌好耕地保護、維護羣眾權益和社會穩定的關係。
農田就是農田,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飯碗。中國14億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要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18億畝耕地是紅線,是戰略底線,是關係國家命脈的安全線。實踐反覆證明,以最堅決的態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耕地這個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牢牢抓在手裏,我們的飯碗就能端得更穩、端得更牢、端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