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

近日,美國政論新聞網站Politico刊登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其標題是:“沮喪和無力”——在與中國爭奪全球影響力時,外交是美國最大的軟肋。這篇文章標題下的那段副標題是這樣寫的:“在巴拿馬,當一座連接着該國的大橋彰顯着中國與日俱增的外交存在感和影響力時,美國在當地的大使職位卻已空缺了4年半。”

這篇用中國外交工作中的成績來反襯出美國外交工作困境的文章,是由Politico的資深國際新聞記者納哈爾·圖斯(Nahal Toosi)撰寫的。

文章一上來先以美洲大陸的國家巴拿馬為例,稱中國承包商不僅在這個國家修建了大型國際會展中心,與中國有關的公司參與運營着該國的港口,在當地還將修建一座將擁有6個車道,能極大緩解當地交通堵塞的大橋:巴拿馬運河第四大橋。

但這一切,卻令美國外交官感到氣惱。因為在他們看來,事情本不該如此。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原來,根據這篇文章説法,在2017年所謂的“第四座橋”項目招標時,儘管巴拿馬當時不顧美國阻攔拋棄台北,在外交關係上轉向北京,但美國駐巴拿馬大使John Feeley一直在呼籲美國公司參與競標。因為這位大使認為這麼做可以釋放出美國會繼續保持對巴拿馬興趣的信號。

更別提在距今一個世紀前,正是美國方面對巴拿馬運河的建設和投資,才讓那裏成為世界上主要的貿易樞紐之一。

Politico的這段描述所言非虛。公開資料顯示,在19世紀末,隨着法國人建設巴拿馬運河的嘗試告吹後,美國在20世紀初接過了該項目,不僅成功完成了項目建設,還“順便”把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分裂了出來。當時美國總統、美國國會、國務院乃至美軍都參與了其中。

然而,在百年後的2017年,美國企業出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參與競標。這令Feeley感到“沮喪和無力”,因為他不像中國的外交官那樣可以通過中國體制的便利性和中國的國有企業去推進此事,他只能給華盛頓打電話,勸美國私企去投資,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不過,巴拿馬運河“第四座橋”項目的案例,只是Politico這篇近萬字長文的一個由頭。這家美國媒體寫道:隨着美國和中國對於地緣政治影響力的競爭越發激烈,這樣的場景正在從非洲的肯尼亞到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羣島一次又一次地在上演着。

為什麼會這樣呢?Politico的記者表示,他們通過採訪50多名現任和原美國外交官、分析人士、國際關係學者,以及對大量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後發現,導致美國在與中國競爭國際影響力時越來越吃虧的短板和軟肋,其實是美國的外交工作。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接下來,Politico的文章便從外交規模和人員、資金投入、方式方法以及政治制度等4個方面,闡述了美國的外交工作疲軟的原因。

“在過去10年裏,中國增加了外交上的投入,甚至超過美國成為了全世界外交使領館最多的國家”, Politico的文章寫道,“中國看起來不僅增加了其外交官的數量,而且他們還接受了遠比前輩更好的培訓,也比前輩在諸如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裏更加自信”。

“與此同時,美國對於外交的投入並沒有實際的變化,美國駐外代表的規模也是如此。資金、安全和其他因素也限制了美國在國外的外交足跡”。

Eric Rubin是美國外交人員協會(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的主席、同時也是美國駐保加利亞的前大使。他在接受Politico採訪時的表態也很有意思。他説以前美國的大使館曾是許多國家最大、最顯眼、也最有影響力的使領館。

“但現在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情況不是這樣了。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才是。”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其次,Politico指出,中國外交的關注點集中在“商業外交”上,推廣的是貿易和基礎設施項目,這令中國更容易在美國忽視的拉美和非洲獲得優勢。可美國嘗試在這些地方發起基建等項目來對抗中國影響力,這些項目要麼手續十分繁瑣,要麼資金不足。這家美國媒體還稱,美國多數外交官是不太注重商業元素的,而少數重視這一元素的外交官也只能依賴私企,而結果往往是不如人意的,尤其是在世界上一些特定地區投資時,但中國就可以直接調動自己的國企。

美國國內的政治制度問題,也是Politico認為導致美國外交疲軟的一個原因,尤其是美國的政治撕裂。美國國會兩黨的黨爭,導致美國的外交人選經常由於這類政治原因被否決或是厭惡,一屆政府提出的外交預算,也難以確保能在大選後的下屆政府那裏得到維持。

Politico在這裏特別提到,美國駐巴拿馬的新任大使人選,就因為美國兩黨的黨爭而一度空缺了4年半,直到前幾周才終於被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文章認為,這直接導致巴拿馬方面認為美國並不在乎自己,從而給了中國可乘之機。

更有趣的是,雖然Politico這篇文章與其他西方媒體一樣,對中國體制的看法是負面的。但在外交層面,這家美國媒體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體制令中國在外交工作上擁有了穩定性,能始終保持在既定的軌跡上,可以有效推行那些需要數十年才能實現長期的目標。而美國的體制則令美國的外交變得過於反覆無常、不靠譜、很容易被黨爭干擾。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儘管出於“平衡”或“安撫美方情緒”的原因,Politico在文章中也表示中國的外交工作也不少問題,但這篇“以美國問題為導向”的報道並沒有在中方的問題上過多着墨,而是仍將重點落在了幫美國“反思”外交工作上的不足上。

比如,在表示中國外交工作中的一些容易引起所在國不滿的“瑕疵”後,Politico緊接着表示在很多國家眼中,中國比美國更願意成為他們的夥伴,也更願意去贏得當地人的人心,不像美國往往留給別人一種傲慢的感覺。

Politico的文章在此處再次以巴拿馬為例,表示有巴拿馬方面的官員就説,其實該國對中國的投資也是有所保留的,有些中國的項目就沒有批准,可美國卻並沒有趁機進入,美國的官員在訪問巴拿馬時反而是要麼對該國的腐敗問題説教,要麼就是在空洞地警告該國當心中國,卻沒有拿出能切實替代北京提出的貿易、基礎設施和其他援助的備選方案。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不過,上述這些內容也僅僅是Politico這篇大長文的前四分之一的內容。在之後的內容中,這家美國媒體又將上面提到的這些中國外交工作中的“得”與美國外交工作中的“失”,進行了更為具體的展開和論述。

比如,文章更為詳細地介紹了當中國的外交網絡和外交人員越發遍及全球,“無處不在”時,美國的外交規模是如何停滯不前的;比如當美國只想着關注亞洲時,中國已經開始在拉美和非洲等世界各地積極拓展影響,而且與美國的口嗨和説教不同,中國能拿出讓這些地區和國家獲利的實在政策;又比如美國國會批准的外交預算一直沒怎麼增加,而且遠遠不如美國的軍費,而中國卻在大力增加外交投入;再有中國在奉行與人為善的外交政策,儘管一些外交官的言行被打上“戰狼外交”的標籤,但也有許多外交官在致力於塑造可愛、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等等。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不過,雖然Politico這篇文章算是一種對咱們中國外交工作的肯定,但我們也應該保持清醒。

還是以巴拿馬為例,美國駐該國的大使雖然一度空缺了4年半,但根據Politico的説法,我國駐巴拿馬大使魏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大使館在該國仍然有上百名員工,而中國大使館的職員只有不到20人。

Politico在對比中美兩國的外交規模和預算時給出的數據也顯示,我國和美國在絕對數字上還有較為明顯的差距。

不過,魏大使説這番話的語境,是為了説明美國在巴拿馬炒作“中國威脅論”的做法是錯誤的。他説,中國是來做貿易的,不是來威脅美國的。而在耿直哥看來,他的這個語境其實更為重要。

因為這反映出我們的外交工作和美國外交在本質上的不同,一個是在構建共同富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個是維持美國自身狹隘的世界霸權的工具。

其實,Politico的文章雖然長,比較了中美外交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但説到底,促成中美兩國在外交上種種“得”與“失”的根本,其實也在思想和制度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為有了正確的思想和體制的加成,中國才能用明顯少於美國的人力和財力,贏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尊重。

而政治內耗不斷的美國,如果還要繼續對外搞它那套霸權主義的操作,那麼即便美國外交人員規模和預算仍然是世界頂級,那也恐怕只是“瘦死的駱駝”罷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這個優勢,讓美國外交官“沮喪又無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