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善意,需要周圍大人的悉心澆灌。
最近鄭爽很麻煩。因為官司,前男友張恆爆料她日入200多萬,卻不捨得花錢給生病的小狗看病,把狗放鞋盒裏準備遺棄,還有一個奇葩愛好是佔便宜,去超市試吃不給錢。當看到張恆在微信對話中表示吃驚時,她卻除了洋洋自得,沒有絲毫羞愧、內疚,也缺乏對生病小狗的同情和關心時,吃瓜羣眾都不禁譁然了。一個孩子是如何發展出同情別人、關懷別人的能力的?兒童發展學家威廉·戴蒙呈現了兒童共情能力里程碑式的發展。
有些孩子在嬰兒階段就會出現共情反應,比如,11個月的嬰兒看到其他孩子摔跤會感到緊張,他們可能會哭,或者吸吮手指,把頭埋入媽媽的膝蓋中獲取安慰。到了1~2歲,孩子們開始出現真正關心別人痛苦的行為,會心疼別人,想要安慰別人。到了兒童早期,隨着他們意識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時,孩子們還能找到各種安慰別人的方法。10~12歲的孩子會發展出人道主義精神,對生活在不幸中的人,比如窮人、殘疾人、流浪漢等產生同情心。
不過,一個孩子的善良和父母的妥善對待是密切相關的。兒童發展學家羅斯·湯普森認為,年幼的孩子是道德學徒,他們在與大人的相處和教導中努力理解什麼是道德。
早期得到過父母積極關懷和指導的孩子,尤其是親子關係上形成了安全依戀的兒童更具備親社會的能力。比如,你會發現,哭的時候總是被媽媽温柔抱起、親吻的小朋友,很容易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安慰媽媽以及其他小朋友。
每個孩子都會做錯事,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比如,有些父母會嚴肅警告,比如“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者冷臉相待;有些暴脾氣的父母會打屁股,有些強調控制權的父母會沒收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比如手機、iPad。研究者發現,這些方式如果激發起孩子高度的焦慮或者嚴重的敵意,反而失去了機會去關注自己的行為到底錯在哪裏,給別人造成了什麼後果。
比較被推崇的方式是,父母以適度的平靜和孩子交流,關注孩子本身,而不是缺點和問題,探討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後果,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這種做法激發的是孩子適度水平的焦慮感,從而能夠去注意大人提供的觀點。
研究者們建議,父母們應該保持温和的情緒狀態,以具有支持性而不是懲罰性的態度為孩子提供榜樣作用,和孩子一起探討如何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情感,向孩子解釋好行為背後的原因,這些都能幫助孩子培養出關心和愛護他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