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還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被打和不被打的孩子,有3點差距巨大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綜合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

對於頑皮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都有兩種對立的方法:一種是説服教育,一種是棍棒教育。很多時候,這兩種教育方式會用在同一個孩子身上,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今年五歲的琪琪家裏,有一顆不一樣的綠植——葡萄樹。經過一家人的照料,葡萄樹終於結出了果實。看着葡萄一天天長大,琪琪饞的不行,因為他最愛吃的水果就是葡萄。

但是這個葡萄雖然個子長夠大了,時機還沒有成熟,葡萄還沒有變顏色呢。琪琪還小,看着漂亮的葡萄饞的不行,他並不知道這個葡萄還沒有成熟,所以幾次都要摘葡萄吃,但是爸爸媽媽都給阻止了,説這個葡萄還沒成熟。

這一天趁爸爸不在家,琪琪偷偷摘下來一串葡萄。葡萄剛剛摘下來,就被媽媽發現了。媽媽看到孩子摘下來葡萄,雖然知道被浪費了,但是還是壓下了心中的怒火,心想既然已經被摘下來了,那就讓孩子嘗一下,到底是什麼味道吧?

當他把葡萄放到嘴巴里,又酸又澀的味道充斥着整個嘴巴,他立馬就把葡萄吐了出來。媽媽笑着説道:“這下你知道葡萄是沒有熟的了吧?”琪琪點頭,表示知道錯了。

但是正在這時,爸爸從外面回來了,看見琪琪手裏拿的生葡萄,頓時火冒三丈,對着琪琪大發雷霆,把孩子嚇得蜷縮在角落裏,不敢出來。

媽媽看了孩子被嚇得不行,就勸爸爸:“反正葡萄都摘下來了,也正好讓孩子長點教訓,如果孩子這次知道錯了,相信他下次就不會再犯錯了。”

可是爸爸卻不贊同媽媽的想法,於是吼到:“不是説了葡萄沒熟嘛!為什麼沒記性呢?要是這次不揍他,以後他還是這樣。”兩個人因此吵了起來。

不同的教育觀念對待同一件事情,教育方法截然不同,所收到的結果也不同。那麼從小就被經常打罵的孩子,與被説服教育的孩子會有哪些區別?

一、好奇心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被嚴重地制約好奇心。因為怕捱打,所以放棄了各種心中的疑惑,不敢再去探求未知的知識,只是一心求穩妥,每天考慮的不是我要學習什麼,而是要考慮我怎樣才能不捱打。

二、自信心

相比於經常被打罵的孩子,被説服教育的孩子會有更強的自信心,遇見事情也會有更好的處理的能力。走向社會後,也能夠更加獨立,在很多事情上都相信自己能夠做好,而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卻非常缺乏自信,因為耳邊沒有了父母的忠告,他們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三、破壞親子關係

從小就被打罵慣了的孩子,就沒有説服教育長大的孩子親子感情好,特別是在孩子的叛逆期經常打罵孩子。雖然父母的初心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種錯誤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與家長之間產生距離感,把好心辦成了壞事。而且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傳承下去。

至於應該使用哪種教育方式,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通常來講,能用“説服教育”的儘量先用“説服教育”,如果遇到特別頑皮的孩子,説服教育不管用,或者是觸碰了道德底線,明知故犯的,可以適當的運用“棍棒教育”。

今日互動:對“説服教育”和“棍棒教育”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