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健全信用機制 優化市場環境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綜合

  製圖: 張丹峯

推進質量和品牌信用建設

■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強化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誠信要求,擴大國內市場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水平

■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推動企業將守法誠信要求落實到生產經營各環節,加強中華老字號和地理標誌保護,培育一大批誠信經營、守信踐諾的標杆企業

——摘自《關於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

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於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質量和品牌信用建設。質量和品牌是有機統一體,品牌是質量的象徵,質量提升最終也會體現在品牌上。不少專家和讀者表示,企業應該以品牌保證質量,以質量維護品牌,用誠信經營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推動企業將守法誠信要求落實到生產經營各環節

質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除了常見的質量不過關、以次充好等問題,讀者來信反映較多的便是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以及責任歸屬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公司對水分控制不嚴格,導致塑料製品商在使用塑料過程中出現各種氣泡,產生了大量不合格品。”安徽省六安市一家塑料生產企業負責人李曉恢最近遇到件煩心事,因為公司產品質量管控出現問題,銷售的幾十噸塑料被全部退貨,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產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設計出來的,也是管控出來的。”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張勝軍説,“如果質量控制不從源頭開始,將很難保證產品質量。”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製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有讀者表示,在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過程中,既要注重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品、重點行業、重點工程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也要關注百姓身邊日常消費品和生活服務質量的提升,推動企業將守法誠信要求落實到生產經營各環節,不斷推動質量整體水平提高。

食品質量是備受社會公眾關注的老話題。“各地都出台了嚴格的食品質量檢測標準,並且加大打擊力度,但仍有一些企業從食品生產的源頭上就不能嚴格把關。”山東省東營市讀者劉周南説,比如媒體經常曝光的農藥殘留超標、不按規定檢疫檢驗、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等違法違規事件,暴露出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仍然存在漏洞。“建議進一步發揮好社會信用體系對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風險分級和‘黑名單’制度等工作,實現誠信建設與食品安全監管深度融合。”劉周南説。

一些地方積極運用信用手段、信用方法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將常態化開展食品安全道德誠信體系建設融入食品安全綜合治理的全過程,推動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必損”“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利益導向和“明信知恥、懲惡揚善”的道德風氣,取得了積極效果。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將食品安全認證、檢驗檢測等方面的守信、失信等信息納入浙江省中小企業輔助系統,指導、督促各金融機構查詢使用,並對符合條件的單位實施差別化信貸獎懲政策,發揮獎勵和懲戒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我們積極藉助金融資源,將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切身利益與誠信情況捆綁掛鈎,有效整合有關部門的監管力量,建立健全聯合獎懲機制,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保證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南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南潯鎮分局局長陳亮舉例説,當地一家食品生產企業擴建生產線、申請乾式糕點生產時,因企業連續兩年被列入示範紅榜名單,獲得了300萬元的最高授信。“這也督促食品經營單位誠實守信經營、守法合規自律,營造守信受益、失信必損的良好氛圍。”陳亮説。

築牢誠信根基是品牌建設的內核,構建信用經濟體系尤需合規管理

“現在市場上品牌正能量的聲音還不夠響亮,假冒偽劣商品還沒有被完全清除出市場,一些優秀的國產品牌還不為消費者所熟知。”張勝軍認為,品牌建設與質量提升互相配套,而根基則是企業守法誠信經營。

目前,我國已頒佈了40項品牌評價的國家標準,基本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品牌價值評價機制和品牌評價國家標準體系。“但也應看到,品牌評價發佈的數量還比較少,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副教授王昕説。

“為了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我們將‘無公害農產品’‘富硒產品’作為工作着力點,鼓勵企業爭取、生產、維護這些品牌。”江西省蘆溪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朱衞介紹,當地用品牌倒逼生產經營主體制定規範的生產操作技術規程,嚴格落實產地環境管理、生產過程管控等制度,增強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意識。據悉,該縣共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2個,無公害農產品27個,14家企業的25個產品獲得富硒認證。

成熟的法律和制度是優化市場環境的有力保障。張勝軍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質量品牌監管和懲戒體系,嚴厲打擊仿冒侵權行為,加大品牌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品牌建設保駕護航,加快形成系統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和制度體系。

上海市讀者王瑞建議,應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提升自主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應把製造業作為提升質量品牌的重要依託,引導廣大製造企業嚴把質量關口,強化質量管理,加強品牌研究、品牌設計和品牌創建,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王瑞説,同時還要儘量破除阻礙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隱性障礙,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主體信心,從根本上夯實品牌建設的基礎。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保護髮展中華老字號,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對此,王昕認為,創建中國品牌必須抓好質量建設和誠信建設。除了計量、標準、檢驗檢測等,質量建設的基礎也在於市場監管,要降低制度的交易成本,為企業提質增效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而築牢誠信根基是品牌建設的內核,構建信用經濟體系尤其需要合規管理。“推行企業合規管理有不少益處,既可以作為企業良好形象的自我聲明,也可以作為市場認證和行政監管的依據,還可以作為國際貿易便利的通行證。”王昕説。

以質量和品牌信用建設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信用要服務於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十四五”規劃綱要將誠信守法確立為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提出“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准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體現出加強信用建設在市場經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關於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明確提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推動企業將守法誠信要求落實到生產經營各環節,加強中華老字號和地理標誌保護,培育一大批誠信經營、守信踐諾的標杆企業。

“加強品牌建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順應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客觀要求。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夯實中國品牌的生產力基礎,才能增強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穩定性與可靠性,進而以質量和品牌信用建設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許澤瑋説,“應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加強產品研發與質量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持續增強高質量產品與服務供給能力,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以創新贏得消費者與公眾的認可與信任。”

“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全社會應該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共同營造崇尚創新、精益求精的社會氛圍,將工匠精神融入品牌培育全過程、貫穿生產經營各環節。”許澤瑋認為,要不斷加強和改進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培養造就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產業工人大軍,為打造過硬質量和品牌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人才支撐。

廣東省深圳市讀者何霖輝表示,信用在資源和要素配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在企業的質量和品牌建設、企業依法披露環境信息、市場主體信用建設、完善企業信用記錄和信用約束等工作中,都能看到誠信精神的具體體現。建議將誠信精神進一步轉化和落實到各項具體制度中去,使誠信精神不斷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採取多種措施手段引領市場誠信建設,夯實經濟領域的信用基礎,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信用支撐。”何霖輝説。

相關新聞:

嚴打電信詐騙 夯實誠信根基(金台視線·關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②)

多點發力深化網絡誠信建設(金台視線·關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①)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