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6月17日電 美國國會眾議院一個代表團近日去了一趟波多黎各,商討有關這個美國領地“身份”的法案草案。只不過,這樁新聞在華盛頓恐怕激不起多少水花。
雖被美國佔為己有一個多世紀,但波多黎各並沒有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當地民眾在人權、民主、發展等層面遭遇美國政府的不公對待。在美國社交媒體上一則惡搞式諷刺視頻中,女主播吐槽説,波多黎各是“美國最愛的殖民地”,波多黎各人則是美國的“二等公民”。這話還真不是她的原創,波多黎各人已經這麼説了很多年。
“富庶海港”的多舛命運
正如視頻開篇描述的那樣,波多黎各是加勒比沿岸旅遊勝地,人口超過300萬,擁有陽光沙灘、名勝古蹟和如畫風景。
在西班牙語中,波多黎各意為“富庶海港”。然而,風景和物產的豐富給波多黎各帶來多舛命運。
波多黎各自16世紀起淪為西班牙殖民地。身為這片土地原有的主人,當地印第安人的命運十分悽慘。1898年美國打敗西班牙,把這塊殖民地佔了過來。1917年,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簽署法案,宣佈波多黎各為美國領地。
無論是面對西班牙殖民者還是美國殖民者,波多黎各人曾一次次為獨立而鬥爭,均遭到無情鎮壓。
被當成“二等公民”
為什麼視頻中要譴責美國把波多黎各人當成“二等公民”?
用事實説話:波多黎各人作為“美國公民”無權在美國大選最後階段為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投票;波多黎各在美國國會中設有代表,卻沒有投票權……
與此同時,波多黎各人卻沒少對美國“盡義務”。諷刺視頻就對此吐槽説,“波多黎各人被徵兵參加了美國在全球打的每一場仗”。
另據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統計數據,波多黎各約2萬人參加過一戰、6.5萬人參加過二戰。
被美軍當演練場
自上世紀四十年代,美軍把波多黎各的別克斯島當成訓練場,在各種演習、演練和試驗中對當地投放大量炸彈,甚至包括貧鈾彈,嚴重危害當地民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尤其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當地民眾的抗議越來越多。然而,美國政府多年來對波多黎各人的強烈不滿始終“熟視無睹”,駁回對方正當訴求。直到1999年,美軍演練炸死當地一名安保人員,再次點燃當地人的怒火。
視頻截屏
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時任波多黎各總督佩德羅·羅塞略當時抨擊説:“如果這種事發生在(紐約)曼哈頓或(馬薩諸塞州)馬撒葡萄園島,來自這些州的議員們肯定能阻止這種事繼續發生。”
時任美國大西洋艦隊指揮官威廉·法倫給出的反駁理由冠冕堂皇。他稱,美軍在別克斯島進行實彈演練是“正確的軍事訓練方式”,如果取消這種演練將給美軍士兵帶來戰鬥風險,“此事對我們海軍和整個國家都非常重要”。
面對當地民眾日益激烈的示威抗議,時任總統小布什2001年6月宣佈,同意兩年後叫停美軍在別克斯島的實彈演練。“這事過去給當地人帶來了一些傷害。他們是我們的朋友、鄰居,不想我們繼續。”
聽聽,寥寥幾句就想給60年的黑歷史“翻篇”了?不過,這段話倒是暴露了美國政客的認知——的確沒把波多黎各人當成“自家人”。
卡住救災物資的“緊箍咒”
涉及經濟民生,美國對波多黎各人的“另眼相待”同樣令人瞠目。
美國《瓊斯法案》不得不提。根據這項一個世紀前生效的法案,在美國港口間運送貨物的船隻必須為美國製造、美國登記、懸掛美國國旗,其多數所有權必須為美國公民掌握,還必須由美國船員操控。法案保護主義色彩濃厚,旨在保護本國海運業利益。然而,波多黎各遠離美國本土,又高度依賴海運,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格林尼斯曾分析,將一個標準尺寸的集裝箱從紐約運到波多黎各,比從紐約運到牙買加的成本都高得多。
2015年8月2日,波多黎各聖胡安老城,一名無家可歸的男子站在一家關閉的快餐店前。新華社/美聯
2017年9月,颶風“瑪利亞”登陸波多黎各,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還損毀大批民居,當地水電、通信、交通等陷入癱瘓,食品、飲用水、燃油等物資嚴重緊缺。但《瓊斯法案》如“緊箍咒”般影響賑災物資運輸。美國政府曾快速給予遭颶風襲擊的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以《瓊斯法案》豁免權,輪到波多黎各身處困境卻遲遲沒有動作。厚此薄彼的做法立即招致一片罵聲,聯邦政府才應波多黎各總督要求給出豁免權。
波多黎各經濟當時深陷衰退,負債超過700億美元,已申請破產保護。當地失業率達12%,貧困率達45%,均遠高於美國本土。而“瑪利亞”造成約100億美元的損失,無疑給當地“雪上加霜”。很多波多黎各民眾不滿美國政府救災力度之弱。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救災活動中以投籃姿勢將賑災物資拋給當地災民,猶如給當地人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時任波多黎各總督裏卡多·羅塞略曾直言不諱地批評説,波多黎各地位如同美國殖民地,當地民眾是事實上的“二等公民”。
視頻截屏。
當地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困難重重,大批波多黎各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另謀出路。而在諷刺視頻中,女主播辛辣地評價説:“這反倒給了富有的美國佬們一個機會,可以打折買熱帶海灘。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新殖民主義特價套餐’喲,你也可以成為加勒比海盜。”(記者:孫丁、孫浩、惠曉霜;編輯:王豐豐、程大雨;剪輯:實習生劉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