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以及澳門的特大橋隧工程,堪稱是世界上最難的工程之一,是全球建成的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高達55千米,其中包含長度為6.7千米的海底隧道,建造過程集結了多項世界難題。
我國在建造港珠澳的大橋的時候,面臨着巨大困難,大橋不僅要有足夠的高度,確保船隻能正常通行,還得將高度限制在八十八米的範圍內,避免對附近機場造成干擾,這要求港珠澳大橋在特殊段位必須採用海底隧道。
但是,大橋建造初期我國在海底隧道領域的經驗並不充足,缺少海底沉管技術,更重要的是海底地貌環境極其複雜,直接加大了施工難度。令人失望的是,當時國外對海底隧道技術保持高度封鎖,我國在找到沉管技術發源地荷蘭的時候,對方直接開出了15億的高價。荷蘭的胃口不止如此,15億隻是專利諮詢費,只能提幾個問題,並不是直接轉讓專利技術。荷蘭的態度深深刺痛着我國工程師團隊,高昂的費用我們自然是無法接受的,面對荷蘭的獅子大開口,我國工程師直接霸氣表態,不要了!我們自己研究。
我國工程師團隊發現,全世界海底隧道主要有兩種結構,分別是剛性結構和柔性結構。剛性結構就是用一根管道或者幾根管道直接貫穿全程,這樣建造起來比較簡單,但也很容易被折斷。柔性結構則完全相反,由無數節小管道組成,承受力更強,不會隨便斷裂,但缺點是容易發生錯位。港珠澳大橋工程複雜,這兩種方式都不適合,最終我國決定啓用一種其他國家都沒用過的方式:半剛性結構,將兩種結構結合起來,事實也證明這是最正確、最合適的選擇。
在我國工程團隊不懈努力下,港珠澳大橋終於在2018年10月4日正式通車,設計壽命長達120年,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之後很多國家都來我國學習先進的沉管技術,對此我國選擇熱烈歡迎,工程師們也很樂意向別人傳授經驗,彰顯大國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