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22日電題:“牛姥爺”阿日米德:牛年繼續“牛”
新華社記者丁銘、哈麗娜
正月的錫林郭勒草原乍暖還寒。“牛老爺”阿日米德的草場上一株株沙蒿、沙柳在風中搖曳,幾十頭牛一邊悠閒地踱步一邊在沙蒿中覓食。
阿日米德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桑根達來鎮的牧民,因他是當地最早調節產業結構、減羊增牛的牧民,所以人們都叫他“牛姥爺”。春節期間,老鄉們都來這位“牛老爺”家拜年取經,請他進一步“傳授”養牛經驗。
阿日米德與牧民們商量,今年在嘎查成立養牛合作社搞規模化養殖,同時他還與老鄉們達成意見,進一步治理沙化草場。
67歲的阿日米德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他的祖輩、父輩都以牧羊、養羊為生。早年,阿日米德也以養羊為主,由於打小愛騎馬他還養了幾匹蒙古馬。
“那時,雖然在2000畝草場上養着600多隻羊,但家裏依舊不富裕,草場也一天比一天差,冬天買草還要借錢。”阿日米德説。
轉機發生在2000年,阿日米德在一次走親戚時發現,其他地方的牧民開始流行減小畜增大畜,不但收入翻倍,生態也得到了恢復。
回家後他沒跟家人商量就把羊羣全部賣掉,換了30頭西門塔爾牛。阿日米德把牛趕回家時,他的老伴哭得泣不成聲,她説:“本就沒養牛的經驗,他還把其他品種的牛買回來,以後怎麼養,怎麼活呀!”
面對新品種的牛,阿日米德沒有絲毫的膽怯和猶豫,他不僅向老輩牧民學習養牛知識,自己還鑽研怎麼能把牛養好。2003年,他又把自家的2000畝草場圍封起來,在沙化的草場上種起了沙蒿和沙柳。
在多年的實踐中,阿日米德發現,給母牛多吃酸性的食材,產母牛犢的可能性高,於是他每天為牛羣做“營養套餐”,不僅把牛養得膘肥體壯,每年母牛產母牛犢率也在70%以上。
“每年牛犢就能掙20多萬元,冬季也不着急買草料,種植的沙蒿沙柳就夠牛吃了,最主要的是草原生態一天比一天好,很少刮沙塵暴了。”阿日米德欣慰地説。
眼看,阿日米德家草場變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周邊的牧民們經常來他家取經,牧民們相繼賣了羊,開始養牛,生活變得富裕,草原生態逐漸恢復。
牧民那仁巴圖是較早來阿日米德這裏學習養牛經驗的人,2020年,他家接產牛犢50多頭,繁成率達85%,純收入達到50餘萬元。
那仁巴圖説:“‘牛姥爺’的繁殖牛羣經驗讓牧民們過上了好日子,牧民們都佩服他,願意向他學習取經。”
近年來,在錫林郭勒草原像阿日米德一樣調整畜牧業結構,減少羊羣、擴大牛羣的牧民越來越多了,錫林郭勒盟肉牛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目前,錫林郭勒盟牛的存欄數量每年穩步提升,近5年肉牛存欄量由154萬頭增加到173萬頭,全盟肉牛存欄量佔全區比重由22.9%提高到27.6%。
每每看見自家牛羣,阿日米德心裏總是美滋滋地。他看了看覓食的牛羣説,夏日裏這片牧場美景如畫,碧綠的原野上瀰漫着草香,牛兒悠然成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