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所謂的國際規則就是叢林法則

美國所謂的國際規則就是叢林法則

5月3日,七國集團外長會在英國首都倫敦開幕。“中國議題”是此次外長會的重要議題。針對此次外長會專門發表的涉華公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七國集團外長會對中國進行沒有事實依據的指責,公然插手中國的內部事務,搞開歷史倒車的集團政治,這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干涉,是對國際關係準則的肆意破壞,違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中方對此予以強烈譴責。 新華社/美聯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奉行“美國優先”政策,按照其慣有的“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套路,不斷地自定規則、拉幫結派、大搞零和博弈、固守冷戰思維,其國際形象大打折扣。

自定規則

7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謝峯在天津與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舉行會談。謝峯指出,美方所謂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就是美國等少數國家想把自己的“家法幫規”包裝成國際規則。

隨後,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了“四個停止”:“一、停止干涉中國內政;二、停止損害中國利益;三、停止踩線挑釁;四、停止拉攏盟友搞對抗。”

“當今的國際秩序,主要是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下建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慶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不論是世界貿易組織,還是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些國際組織和體育盛事皆受制於美國主導的國際規則。”

李慶四認為:“美國作為二戰後的規則制定者,早已習慣以高人一等的姿態,恃強凌弱、篡改規則、謀取私利。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西方塑造的叢林法則。”

“美方所謂的‘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實際上就是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李慶四分析,“所謂合作不過是拜登政府的權宜之計,競爭也只是‘話語陷阱’,本質是遏制中國發展。”

美方代表舍曼在此次訪問中表示要“負責任地管理雙邊關係”。趙立堅指出:“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對美方提出有效管控分歧、防止中美關係失控的三點基本要求,也是中方堅守的三條底線。第一,美國不得挑戰、詆譭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第二,美國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第三,美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得破壞中國領土完整。”

此次會議中,美方提出要為中美兩國關係設立“護欄”。趙立堅表示:“中方強調為中美關係設立行為規範必須由雙方商定,必須遵循平等互利原則,必須以維護雙方利益為導向,必須對雙方都有約束力,而不能是美國單方面給中國設立行為邊界。”

“美方一方面宣稱要與中國對話合作,另一方面卻積極聯合盟友打壓中國,3名高級官員先後訪問亞洲便是最明顯的例子,企圖編織反華包圍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不干涉內政是《聯合國憲章》重要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美國總是認為自己代表了公平正義,不斷地站在所謂‘道德制高點’,打着民主和人權的幌子,在意識形態、涉台、涉港、涉疆等問題上肆意干涉中國內政。”王義桅指出。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雅各布·沙利文曾在《大西洋月刊》撰文稱,美國在考慮干涉外國政策時應更加“謙虛”,反對以傲慢姿態奉行沙文主義或單邊主義。

法國《觀點》週刊刊登評論稱,“美國的民主制度‘命懸一線’”。李慶四認為:“美國社會的種種亂象,充分暴露了其體制弊端,現在的美國還有什麼資格對他國指手畫腳?”

“中國在國際協作上具有相互包容、團結合作的特點。然而,美方長期以‘美國例外論’自居,是人類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最大現實阻礙。”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周邊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銀認為。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2020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中指出,美國民主制度失序引發政治亂象,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金錢政治扭曲壓制民意,選舉成為富人階層“獨角戲”,人們對美國民主制度的信心下降至20年來最低點。

王義桅説:“美國在制定規則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打破規則,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擁有規則。”

“美國所謂的‘家法幫規’,具有很大的模糊空間。”周方銀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分析,“美國一直強調自由、民主、開放、透明等價值觀,但單從透明這一點來看,美國本身就不合格。”

美國知名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認為,在15個政府機構中,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國家航空航天局、軍隊的問責制度和政治透明度最低。

拉小圈子

8月12日,美國白宮宣佈,總統拜登將於12月9日至10日,舉行線上虛擬“民主峯會”,並於2022年召開線下會晤。峯會的主題有三個:對抗極權、打擊腐敗、促進人權。

拜登早在競選期間,便表示會在入主白宮後舉辦全球“民主峯會”,聲稱要捍衞民主、復興民主、抵禦不斷崛起的“威權主義”。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治”近期刊文指出,“民主峯會”恐引發盟友焦慮和懷疑。

自美國“國會山陷落”到撤軍阿富汗,美國的全球形象早已千瘡百孔。一項由民主聯盟基金會公佈的全球民調顯示,近半受訪者認為比起俄羅斯和中國,美國對他國的民主威脅更加嚴重。

“年底的‘民主峯會’便是美國拉幫結派的典型例子。”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蘇曉暉指出:“美方以充滿偏見的意識形態拉攏盟友,通過鼓吹意識形態對抗,在涉港涉疆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打壓。”

皮尤研究中心6月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6個支持美國的盟友國中,5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再是過去的“民主楷模”;2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從來都不是“民主楷模”;認為美國仍然是“民主楷模”的受訪者只有17%。

“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李慶四表示,“多年來,美國的所作所為實際上無異於‘黑幫老大’。”周方銀認為,“名義上,美國要舉辦‘民主峯會’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美國一直自詡為‘民主大國’,但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從未舉辦過所謂的‘民主峯會’。該峯會的實際意義不過是拉攏盟友、牽制中國。”

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審議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意在動員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創新、軍事、文化等各個維度上應對所謂的“中國挑戰”,以保護和促進美國的利益。

蘇曉暉認為:“美國通過推動立法加強反華力度,成了主流趨勢。強硬推動中美經濟脱鈎,便是一種以所謂的‘政治正確’迫使盟友、企業屈從的典型例子。”

發明“軟實力”概念的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伊公開警告,許多跡象都在顯示美國的“軟實力”越來越弱。

過去4年,美國與其主要盟友關係“陰晴不定”。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6個盟友國中,認為美國還算可靠的受訪者有56%,認為美國非常可靠的僅有11%。

“特朗普時期對美國形象所造成的損害,可説是臨門一腳。”李慶四表示,“近年來,美國的外交政策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即便拜登政府在上台後採取措施極力修補與盟友關係,但美國不穩定的外交立場早已令盟友失去信心。”

2021年5月,七國集團(G7)在英國倫敦召開為期3天的七國集團外長會議,旨在重振七國集團的作用,並形成更廣泛的聯盟,應對那些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國家。

分析指出,即便美國的意願在此次的G7外長會議中得到更多體現,但美國與盟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蘇曉暉認為:“G7試圖在對華問題上協調立場,統一發聲。但其內部對華政策並非鐵板一塊,存在不同利益取向和政治基調,最終能否形成共同制華措施,還有待觀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這幾年來,有國家奉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錯誤政策,固守零和博弈思想,在國際上大肆炒作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差異,企圖搞‘小圈子’製造分裂,搞集團政治。”

“美國優先”

美國《隱私》雜誌發行人羅伯特·史密斯認為,美國人尤其強調政府對公民隱私的尊重,這與該國民眾對政府缺乏信任息息相關。他表示:“對美國人來説,隱私是一道神聖的屏障,政府無權隨意破門而入。”

一項由瑞士盧塞恩大學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大環境下,多數美國人依舊不支持政府通過公共衞生監控軟件對民眾的個人數據進行儲存或追蹤。

不過,分析指出,“9·11”事件對美國民眾造成強烈的心理衝擊,公眾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政府以“反恐”名義,對部分公民權利進行限制。2013年的斯諾登事件揭露出美國政府更多醜行:對內,美國憑藉強大的監控手段,大規模竊取公民信息,竊密行為早已遠超“反恐”需要;對外,美國在全球範圍內至少發起了6.1萬次的網絡攻擊,其中數百起針對中國和中國香港。

2021年,自詡為全球民主典範的美國,曝出監聽盟友的醜聞。來自丹麥、瑞典、挪威、德國和法國的7家主流媒體共同披露稱,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和丹麥情報部門的合作關係,在2012年至2014年間,監聽歐盟國家領導人和高級官員。

美國監聽盟友的舉動由來已久。早在2013年,德國《明鏡》週刊曾引述美國國家安全局文件指出,美國在全國約80個地點設有特殊情報蒐集部。

2021年7月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上表示:“美國長期運用其強大技術能力,無孔不入地監控中國和各國人民。從斯諾登事件,到近期的海底光纜監聽事件,事實已反覆證明,美國才是世界公認的‘黑客帝國’和竊密大户。”

“美方認為一些北歐國家並不具備保護本國網絡安全能力,因而在‘保護盟友’的幌子下,竊取各類數據,侵犯各種隱私。”王義桅認為。

“監聽醜聞事件暴露出美國處理與歐洲盟友間關係仍然遵循的是‘美國優先’原則,惡劣行為勢必給歐盟內部團結打下一枚楔子。”周方銀表示。

“美歐間的互信不過是‘表面文章’,為維護本國的世界霸權和領導地位,美國可説是‘無所不用其極’。”李慶四説,“美國長期採取‘合則用,不合則棄’的雙重標準,除了丹麥監聽醜聞,美國在疫苗分配問題上也始終堅持‘美國第一’、‘美國優先’原則,同時,通過對外甩鍋推責、轉移視線,掩蓋其抗疫失敗的事實。”

美國人口3.3億,佔世界總人口4%,但已搶購約26億劑疫苗,佔全球疫苗總量的1/4。“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不僅在人權上道貌岸然,在疫苗問題上也是如此。正當世界各國都在想方設法獲得疫苗時,上億劑疫苗正閒置在美國的倉庫裏。”

8月9日,《“美國第一”?!美國抗疫真相》研究報告指出,病毒和人禍雙重打擊之下,美國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而美國政府在疫情防控、溯源調查等多方面反科學反常識,是其成為“抗疫失敗國”的直接原因。

羅格斯大學政治系教授丹尼爾·科勒曼評價説,美國一貫認為自己優於他國,歷來反對從他國吸取經驗和教訓。疫情發生後,中國採取嚴格的防控舉措,最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美國政府卻對中國的疫情防控成效視若無睹,最終為自己的傲慢付出沉重代價。

“在世界抗疫的關鍵時刻,‘美國優先’讓美國政府摒棄了國際規則,要麼落井下石,要麼脅迫世衞組織對他國進行抹黑污衊,干擾全球抗疫合作。”王義桅説。

零和博弈

近期,美國國會參議院商業、科學和運輸委員會正式通過《無盡前沿法案》。該法案需參眾兩院及美國總統批准方能生效。據路透社報道稱,美國參議院的商業委員會以24票贊成、4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批准在5年內撥款1100多億美元用於基礎和先進技術研究,以應對來自中國的日益嚴重的競爭壓力。6月8日,美國參議院已經通過了該法案。

《無盡前沿法案》可追溯到1945年美國科研史上的里程碑文件《科學,無盡的前沿》。王義桅指出:“這份文件奠定了美國戰後的科技政策,促進了美國政府對學術研究的重視與投入,使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成功作為獨立聯邦政府機構設立。”

“《無盡前沿法案》是美方試圖在科技領域遏制中國的政策。”周方銀指出,“目前,該法案已併入《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中,其主要特點是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將中美間的科技領域競爭看成‘你死我活’的競爭。”

分析指出,該法案體現了美國宣稱“需要改變”的政治策略,主要以國家機制對科研領域進行干預。

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路易·巴斯德曾説:“科學是無國界的。”其核心含義有兩點:一、科學成果可由全人類無國界共享;二、無論某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最初屬於東方或西方科學,全人類科學界都可無國界地學習效仿。

王義桅認為:“《無盡前沿法案》破壞了科學發展的規律。這些年來,不少西方科研機構與中國科學界合作緊密。該法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學無國界、無政治的發展規律。”

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約施卡·菲舍爾刊文指出,將20世紀的冷戰思維套用在西方與中國之間是具有誤導性的,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依存,那些認為可以將中國孤立起來的想法是荒謬的。

趙立堅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贊同菲舍爾的評價,他説:“合作是歷史潮流,共贏是人心所向。以冷戰模式遏制孤立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近年來,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呈現抬頭之勢,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李慶四指出,“世界各國利益深度交融,冷戰思維註定被歷史淘汰,保持團結協作、維護多邊體制才是人心所向。”

“時至今日,靠叢林法則橫行天下的時代早已終結,在全球利益高度融合的今天,一意孤行推崇‘零和博弈’等冷戰思維,將自食惡果。”王義桅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12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國所謂的國際規則就是叢林法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