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何要堅持動態清零?為何不能與新冠病毒“共存”?梁萬年回應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綜合

10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現場。封面新聞記者邵萌 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邵萌

10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有關情況。

會上有記者提問,從各地公佈情況看,病毒普遍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但感染者主要是輕症和無症狀,有公眾認為病毒這麼輕,為什麼不能與病毒“共存”?為什麼付出相當多力量來堅持“動態清零”?

國家衞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封面新聞記者邵萌 攝影

對此,國家衞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首先,“動態清零”是基於“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所決定的。此外,基於目前對病毒特性的認識,特別是對它變異的方向、變異後的危害性變化的認識,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完全把病毒消滅掉,也沒有能力保證不出現一例或者散發病例,所以“動態清零”是我們國家抗疫的總方針,其核心是要把疫情阻斷,而不是消滅病毒,也不是不容許出現一例病例。阻斷疫情的核心就是要快速發現、快速撲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

“簡單來説‘動態清零’的核心是阻斷疫情的持續性社區傳播,防止疫情形成規模性流行或者規模性疫情反彈。”梁萬年進一步介紹,如果做到“動態清零”,有兩個關鍵詞最重要,一是快速,快速發現、快速處置;二是精準,精準識別疫情、精準劃定疫區範圍、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進行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管理、精準進行臨牀救治,最終精準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衡量一個疫情危害性大小有兩個不同的視角。國際上通用的公共衞生的視角是站在羣體角度,使用死亡率、超額死亡率等指標來衡量,而不是以病死率、個體的視角來衡量。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來説,它的病死率和以往的變異株和原始株相比確實是在下降,但是由於它傳播速度快、傳播更隱匿、免疫逃逸現象在逐漸增強,所以總髮病率是高的,這意味着在人羣當中會有大量感染。較多的感染人數乘以個體病死率,死亡人數也會相對較多,羣體死亡率就會高於流感,且不低於原始株和其他變異株,可見其對人類的危害性總體上並未見明顯下降,這一點恰恰是世界衞生組織、各個國家在判斷它危害性的重要指標。

另外,這種疾病出現以後影響的不僅僅是感染了這種疾病的患者的重症和死亡,它可能導致醫療資源擠兑。醫療資源一旦被擠兑,就會影響其他正常醫療服務的需求,可能導致一些不必要的在正常狀況下的一些死亡的出現。在科學上來説,衡量這種由於疫情的衝擊所帶來的額外死亡,可以稱之為“超額死亡”。計算方法,把今年死亡總數和去年或者前三年在這一國家、這一地區的死亡總數相比,多死了多少人,如果沒有其他可解釋的因素外,就歸致於是疫情引起的超額死亡。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原始株、還是以往的變異株,特別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超額死亡還是比較高的,經研究在10萬分之100以上。

第三,我國人口總數大,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2.67億,同時還有大量基礎病患者,這些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羣,感染以後得重症甚至發生死亡的概率比一般人羣高。再加上前段時間防控的效果,我國人羣新冠病毒感染率總體較低,獲得的自然免疫不強,儘管我們通過免疫接種獲取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新變異株對這種免疫力的逃逸在加強,所以如果放鬆,不“動態清零”,勢必會造成大量感染,導致老年人羣、導致有基礎病的人羣,有可能造成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

第四,現在科學上對新冠病毒的變異,今後向什麼方向變,變異以後毒力、致病力、危害性的大小仍然沒有完全辦法掌握。但是有一點科學界是肯定的,這個病毒始終會變。奧密克戎變異株肯定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後一個變異株,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堅持現有防控策略,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我們近三年防控證明是有效的、是可行的、也是科學的,所以面對這些不確定性,應該用確定性的策略、確定性的方針來對抗這種不確定性。

第五,要考慮這個疾病的長期危害。現在各國科學家非常關注和擔憂感染新冠後的後遺症問題,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會出現諸如疲勞、呼吸困難、神經認知障礙等多種後遺症,對這種情況的致病機理、最終持續時間,科學上也不完全瞭解,不像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科學上對它的後遺症、對它的有關情況是清楚的,新冠還有很大未知。

“基於以上考慮,中國當前堅持‘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是必須的。”梁萬年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