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昊宇:韓國對華政策切莫被“選舉民粹”綁架

3月9日,韓國將舉行總統大選,目前進步陣營候選人李在明和保守陣營候選人尹錫悦“兩強爭霸”,選戰進入終盤依然膠着,勝負難料。而此次選舉折射出的政治生態,尤其是涉華動向,令人擔憂。

一是政壇格局保守化。自從上世紀80年代民主化以來,韓國政壇由進步勢力和保守勢力兩分天下,彼此間雖然尖鋭對立,但通過交替執政,使韓國政治在左右搖擺中不斷自我調試,努力把握平衡。文在寅政府執政五年來在各方面表現可圈可點,但作為進步派政權,其“融北親中”政策取向受到保守派及其把持的主要媒體嚴厲抨擊。而如今不滿於房價和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的年輕一代也更傾向於支持在野勢力。

二是民粹主義抬頭。在愈演愈烈的選戰中,兩大陣營候選人抓住對方醜聞相互攻訐,爭相發表民粹承諾。在保守派政客、學者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圍繞北京冬奧會上的所謂“韓服爭議”“不公正判罰”,韓國輿論掀起一波“反華”浪潮。尹錫悦甚至提出“重置”對華關係的主張,宣稱將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加入美日印澳四邊安全機制,考慮追加部署“薩德”導彈系統。李在明稱要擊沉非法捕撈的中國漁船。這種社會氛圍使許多重視對華關係、主張中韓友好的有識之士深感憂慮。

三是美西方藉機挑撥中韓民意。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着力拉緊東亞同盟體系,相較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對美竭力逢迎,文在寅政府對美國站隊要求採取“模糊”戰略,韓國成為美國打造“遏華同盟體系”的短板。最近美國看到有機可趁,

加緊煽風點火,挑撥中韓民意。“韓服爭議”出現後,美國駐韓使館代辦在推特上發佈自己身着“韓服”的照片。美國智庫稱分別有83%和60%的韓國民眾視中國為安全或經濟“威脅”。一些西方媒體對韓國大選的報道片面聚焦其中的涉華因素。

在中美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如何處理對美、對華關係,一直是韓國政治的重大焦點議題。文在寅執政期間,基於“安全上靠美國,經濟上靠中國”的現實,對外政策展現出高度的現實理性特點和平衡自主訴求。尤其是面對美國誘拉施壓,韓國從國家利益出發,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取向,並未完全追隨美國的反華鼓點起舞,從而保證了中韓關係的穩定向好勢頭。

未來無論誰執政,對華關係都將是韓國新政府必須審慎處理的重大戰略課題。韓國新領導人需要從大選的喧囂中冷靜下來,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思考對華政策取向。

政治上,需要排除意識形態和民族主義情緒干擾。建交30年來,中韓關係之所能取得長足進展,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兩國超越意識形態分歧,求同存異。受美國的“價值觀外交”影響,韓國國內渲染中韓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差異的聲音增多,如果從所謂“民主對威權”的意識形態出發處理對華關係,勢必嚴重損害兩國政治互信。中國理解韓國特殊的歷史遭遇和地緣處境,韓國也應把控好衝動,對華政策不能被狹隘的民粹主義綁架。唯有端正心態,做到相互尊重,才能切斷“民意泡沫”的惡性循環。

經濟上,應當把握互利共贏的正確方向。2021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逆勢增長。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第四大貿易對象國。韓國對華經濟關係固然存在一些問題,但不影響兩國合作互利雙贏的基本面。中韓經貿合作不應“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未來兩國應在深挖合作潛力、升級合作領域上多下功夫。

安全上,堅持以維護半島和平穩定為先。“薩德”問題事關中國重大安全利益和東北亞戰略穩定,曾給中韓關係帶來嚴重衝擊,教訓深刻。韓國新政府需要極其慎重地考慮評估有關政策後果,切不可重蹈覆轍。韓國強化韓美同盟,也需堅持聚焦朝鮮半島和平穩定這一課題。對美國拉緊對韓同盟時的“遏壓中朝”政策取向,保持戰略清醒。如果因為安全政策取向出現偏差,破壞東北亞本已脆弱的戰略穩定,恐怕最終只會反噬自身戰略迴旋空間,惡化安全處境。2020年以來,韓國躋身全球第十經濟大國,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使韓國社會民眾的“大國意識”抬頭,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上升。能否克服過激民族主義的躁動,把握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取向,也將是檢驗韓國“大國成色”的試金石。(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4 字。

轉載請註明: 項昊宇:韓國對華政策切莫被“選舉民粹”綁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