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説為人子女要感恩父母十重恩,其中第九重恩是深加體恤恩,意思是説父母看見子女受苦受累,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子女,為子女分擔。看見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説的:“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這樣偉大,對兒女之愛,永無枯竭。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為了兒女的幸福,耄耋之年仍辛苦勞作。上週末,我們一行人在晉南一座大山裏採風時,就碰到這樣一位偉大的媽媽。來聽聽她的故事吧。
初春已過,大山裏仍是一片蕭瑟。大山裏依山形成自然村,隨着政府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和移民新村的建立,很多都整體搬遷,偶爾會碰到幾個故土難捨的老人。同往常一樣,我們停下車,順着山路去尋找即將消失的舊村落的痕跡。
走到村口,碰到了一位大嬸在路邊撿柴禾,走上前去和大嬸拉起家常來,她説自己就一個人住,家就在前邊,尋思山裏開春晚,地裏還沒有活,先去撿點柴火備着,過一段忙起來就沒空了。走到這看到坡上的一棵楊樹剛被人刨了,剩了點小樹枝,就先撿着。只見大嬸熟練地用繩子把柴禾捆好,背在身上。邀請我們去她家看看。
這就是大嬸的家,晉南典型的靠崖院,坐西向東三孔窯洞,看着稍有點破敗。院牆很低,院子連個門樓都沒有。即使在晉南的深山農村,這樣的場景看了讓人心酸:大嬸的光景不好過呀。
大嬸把柴火放到了院子裏的棚子下,那裏堆滿了已經扒過皮的枸杞根,還能聞見一股濃濃的中藥味。大嬸説這些扒完皮的根曬乾了就可以燒火做飯,所以就堆在那裏了。這是大嬸做飯用的柴火灶,她説一把火就做一頓飯,非常方便,吃慣了這鍋灶飯,電磁爐做的飯真不好吃。大嬸指了指院牆,説以前家裏窮,蓋不起門樓,現在更不想蓋了,自己一個孤老婆子,也沒啥可偷的,只要住的窯洞有門就好了。
大嬸歇了會,喘勻了氣,給我們講起了她的家事。大嬸説自己姓張,今年70歲,這輩子命苦呀,30歲那年老伴出意外走了,給她留下了四個閨女一個兒子,最大的11歲,最小的1歲多。那會剛剛分產到户,家裏按人頭分了將近20畝地,本以為肯下力幹活就能過上好日子。老伴突然一走,孤兒寡母的感覺天都塌了,家裏缺勞力,婆家、孃家各有各的難處,都顧不上他們娘六個,自己帶着5個孩子,沒日沒夜的幹,好不容易才把幾個孩子拉扯大。現在想想那會的日子,苦的心都發顫。
大嬸説,農村人覺得女孩子能認字能寫自己名字就行了,兒子就要儘量供他上學了,畢竟以後要養家餬口,承擔責任的。可是老伴去世後,家裏的地太多,自己和兩個比較大的女孩累死累活地幹,可還是幹不過來。無奈之下兒子小學畢業就不上了,跟自己在家幹活。到了結婚的年齡,説了好幾家媒都沒成,嫌棄自己家條件太差。最後在兩個姐姐的幫助下,總算成了家。
大嬸説,結婚時,自己沒有能力給兒子蓋房子,就把中間那孔最好的窯洞給兒子當了婚房,自己搬到了邊上窯洞去住。兒子吃了沒文化的虧,出去打工都不好找活。不能讓孫子再吃同樣的虧。幾年前,為了孩子上學,兒子去縣城租了房子,靠給別人送貨養家,兒媳打些零工招呼孩子上學。大嬸説自己這輩子最對不起兒子,要不是早早輟學,現在兒子也許會生活得更好些。
正説着,兩隻老母雞咯咯叫着跑到大嬸跟前,大嬸苦笑着對我們説,不怕你們笑話,這麼大個院子,就只有這幾隻雞陪着我,我平時憋悶急了,就和它們瞎叨叨幾句。説是養兒防老,兒子連自己都顧不過來,哪有精力管自己?多虧了四個女兒,嫁在鄰村的小女兒來次數的最多,在縣城的三個隔三差五也會回來看自己,給買些生活用品。孩子們都要過自己的日子,也都有難處,自己也知道。
這是大嬸住的窯洞,雖然簡陋但是打掃得乾乾淨淨,看得出大嬸是個要強的人,除了那台電冰箱還算是現代化以外,其它一看都有年頭了。
這是大嬸在另外一孔窯洞裏放着的藥材,大嬸説,山裏有寶貝,冬天沒事她就上山去挖藥材,這袋子裏是茜草根,曬乾後一斤能賣十六七塊錢,這半袋子大概有四五斤,能賣七八十塊錢。邊上木盒裏裝的是地骨皮,也就是從枸杞根上剝下的樹皮,一斤也能賣十三四塊錢。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商販到村裏收購,一年靠賣藥也能掙個一兩千塊錢。家裏還有幾畝地,種的莊稼和果樹,一年下來也能有近萬元的收入。
大嬸説,自己一個人,吃的糧食蔬菜雞蛋都不用花錢買,每個月100多塊錢的養老金就夠花了,看病國家也給報銷。趁着自己身體還行,把村裏這幾畝地好好招呼着,儘量給兒子多攢點,幫兒子早點在縣裏買套房,也算是了了當孃的心病。聽大嬸這樣説,我們體味着那句“電磁爐做飯真是不好吃”,大嬸是捨不得花那個電錢啊!
大嬸簡單的話語裏能聽得出她深深的母愛和對兒子的愧疚。其實天下的父母都一樣,自己怎麼苦都無所謂,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都能過上好日子。感慨母愛偉大的同時,小編心裏也酸酸的,生活不易,能理解兒子的難處。小編想説的是,其實父母老了,對兒女物質上要求並不高,有時間常回去看看老人,陪她聊聊天,對老人來説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祝福辛苦了一輩子的大嬸身體健康,能被歲月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