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亮眼數據印證同城化發展潛力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綜合

“武漢與城市圈8個城市同城化發展、抱團壯大,9個城市一家親,武漢城市圈發展正發生結構性深刻變化。”近日,武漢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孟武康在接受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孟武康介紹,近年來,武漢作為城市圈的“一主”,引領圈內8個兄弟城市發展,各項指標閃亮耀眼,合力打造中國城市圈發展新品牌。他向記者展示了相關數據。

——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排名武漢位列第6位,黃石市、孝感市副中心城市建設加快,鄂(州)黃(石)黃(岡)組羣基本融合形成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城市帶。

——2020年,武漢城市圈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2%。

——產業體系方面,武漢城市圈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是2013年的3倍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模居中部地區第一。

——產業佈局不斷優化,產業雙向轉移成效顯著,紡織服裝、化工、汽車零部件等傳統產業向武漢周邊8市轉移,企業集團總部、研發和營銷機構等高端部門向武漢轉移和集中,逐步形成研發在武漢、製造配套在八市的產業佈局。

——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提升。武漢城市圈城鎮化率達到6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0元。

——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武漢城市圈實現GDP2.77萬億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0%以上,比全省快2個百分點;2019年武漢城市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3萬億元。

——截至2020年,武漢城市圈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81個、省級以上眾創空間238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64個、大學科技園3家、在孵科技企業超20000家。2020年,武漢城市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13年的14.5%提高到2020年的22.8%,提升了8.3個百分點,城市圈經濟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實現量質齊升。

孟武康特別提及交通在“拉近”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上所起到的聚合作用:“城市圈初步實現了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進一步融合,1小時通勤圈基本實現,城市圈全域交通通達性顯著增強。”

“交通的‘拉近’,使城市圈產業園區對接合作也在加強。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城市圈其他8市高新區、經開區等通過合作共建、園外園、飛地經濟等方式,結對建設了22個產業園區,形成總部、營銷、註冊在武漢,配套、基地、生產和輔助產品在8市的產業雙向轉移生態格局。”

“協同發展水平也在進一步提高,圈內城市在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要素市場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深入探索,取得了明顯進展。”孟武康説。

上述“聚合”“拉近”進而帶動了武漢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進。2020年4月起,鄂州市電話區號正式啓用武漢027,武漢公交卡在圈內實現同城通刷,“武漢通”變身“圈內通”。武漢城市圈內各城市教育、就業、衞生、文化、旅遊等也逐步實現一體化發展,政務服務則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實現了城市圈部分高頻便民政務服務事項“跨城通辦”。“武漢城市圈41個縣(市、區)圍繞長江武漢城市圈段、漢江、梁子湖等重點流域建立了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應急聯動機制,簽訂了通順河、漢北河及汈汊湖、府河等《流域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協議》,從而初步實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孟武康説。

“目前,武漢城市圈已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九市進一步凝心聚力,共同謀劃未來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共同肩負長江中游城市羣加快發展的責任,共同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新模式。相信未來的城市圈一定會更好,‘9個城市就是1個城市’的藍圖一定會加快實現!”孟武康説。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