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教師和18個學生的援非故事

當馬益彬時隔1年重新踏上祖國的土地,他感慨:“當你有一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時,會深切地體會到祖國的強大是多麼的重要。因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祖國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回家後,我更體會到祖國的強大和對祖國深沉的愛。很多肯尼亞人都特別嚮往中國,我為國家感到自豪。”1年的援非支教生活,成為馬益彬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80後教師和18個學生的援非故事

時間追溯到2018年8月,當杭州市清河實驗學校的語文老師馬益彬受命,準備赴肯尼亞中國駐非洲肯尼亞使館陽光學校進行為期1年的支教時,身邊的親朋好友都頗為擔憂:“非洲安全嗎?支教艱苦嗎?”之後1年時間裏,在非洲這片熱土上,馬益彬一人肩負起5個年級學生繁重的教學任務,呵護着海外學子的成長,澆灌出異鄉的一片漢語之花。

肯尼亞地處於非洲東部。2011年開始,我國出台了駐外外交人員子女隨居政策,又配套推動“陽光學校”,為駐外外交人員隨居子女提供教學服務。在肯尼亞,有許多跟隨父母來到異鄉的孩子。他們大多都是在肯尼亞住兩三年時間,之後就要回國繼續上學。“如果沒有老師進行輔導,這些孩子的學習和漢語很可能會在回國後脱節。”馬益彬説道。

80後教師和18個學生的援非故事

據瞭解,馬益彬所任教的陽光學校只有他一個專職老師。校園裏共有18個學生,這些學生年齡差距很大,最小的只有4歲多,最大的13歲。由於學生們白天要在國際學校上課,因此漢語課程只能安排在每天晚上和週末。“學生中文水平參差不齊。為了更好開展教學工作,我只能把他們劃分成複式教學班,確保每個學生每週6節語文課的學習時間。”

馬益彬告訴記者:“學好中國話,寫好方塊字,點亮中國夢——這是我給自己這一年定下的教學任務。”除了傳播中華文化知識外,他還會定期設計主題課,讓孩子瞭解中國文化,激發孩子愛國情懷。他回憶:“在中國與肯尼亞建交55週年之際,我們組織學生高唱兩國國歌,展示兩國間的友誼。”

80後教師和18個學生的援非故事

80後教師和18個學生的援非故事

此外,在社會實踐課上,馬益彬還組織學生一起去體驗“蒙內鐵路”,感受中國的科技與力量。馬益彬記得參觀結束後,三年級學生李嘉珊對他説:“站在漂亮的車站前,我感到非常驕傲,因為這是我爸爸和叔叔阿姨一起修的鐵路。我4歲時在爸爸辦公室看到過蒙內鐵路的圖紙,沒想到鐵路這麼快就修好了。我想説,謝謝爸爸,謝謝叔叔阿姨們,是你們的努力工作讓我們去海邊更加方便了!”二年級中肯混血小學生文迪説:“鐵路工作人員還讓我坐在火車頭前體驗開火車,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真正的火車司機。”這些社會實踐課,讓學生更深入瞭解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偉大內涵。“蒙內鐵路的近3000名中國建設者和46000名肯尼亞員工,用一千多個日夜,將一個百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近距離感受蒙內鐵路後才真正明白‘一帶一路’倡議的偉大意義。中國和肯尼亞的友誼因為這條鐵路而更加穩固,中國夢與非洲夢的聯繫也因此更加緊密。”時至今日,馬益彬依舊感慨萬千。

一次機緣巧合,馬益彬去當地孤兒院進行聯誼活動時,認識了一位頭扎白布的黑人小男孩米魯魯。“別的孩子都開心地簇擁着我,只有他一臉漠然。一打聽才知道,這個5歲的孩子遭遇火災,沒錢付頭部植皮的手術費治療灼傷。”馬益彬決定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他把自己支教以來繪製的畫作印刷成冊後在學校義賣,籌集善款10700美金用於米魯魯手術。當馬益彬在醫院再次見到恢復中的米魯魯,這個男孩終於咧嘴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80後教師和18個學生的援非故事

“回憶一年支教生活,最困難的是調整心態,享受孤獨。”原來,出於安全考慮,馬益彬在肯尼亞時只能由館員陪同,一週外出一次。但這段孤獨的時間裏,也帶給了馬益彬成長。“一年支教時間,讓我學會享受‘慢生活’。肯尼亞人很會享受當下,也給我以教學的啓發。或許教學中我們不需要那麼急躁,慢慢面對學生,他們總會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1 字。

轉載請註明: 80後教師和18個學生的援非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