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青年醫生蘇瑪(右二)與非洲青年代表在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自拍。
本報記者 薛 丹攝
在江西直升機科技館,非洲青年代表認真瞭解中國民用直升機應用現狀。
本報記者 敬 宜攝
非洲青年代表走進江西南昌VR產業園,體驗VR技術。
本報記者 敬 宜攝
津巴布韋青年米萊在體驗瓷樂演奏。
本報記者 陳尚文攝
布隆迪記者文森特(右二)在江西易家河柑橘基地採訪。
本報記者 薛 丹攝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世界的未來,也是中非友好事業的未來。第五屆中非青年大聯歡日前在北京、江西兩地舉行。中非青年相聚在一起,交流共同抗擊疫情的經歷、分享脱貧攻堅經驗、體驗創新技術應用……中非青年加強交流交往,增進對彼此國情和文化的瞭解,夯實中非友好合作的根基。中非友好的接力棒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斷相傳,中非命運共同體更具生機活力
毛里求斯青年代表蘇瑪——
“遇到困難,選擇站在一起共同面對”
本報記者陳尚文
毛里求斯青年外科醫生蘇瑪已經在中國生活了12年。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她和同為醫生的丈夫豪孟德留在中國,在浙江省温州南高速出口防控檢查點做起了志願者,每天為往來人員測量體温、核驗身份信息。蘇瑪説:“在這樣的特殊時期,與中國朋友一起戰鬥,共同抗疫,這段經歷是我一生最難忘的記憶。”
蘇瑪兒時常聽父母講他們在中國做生意的故事,讓她對這個遙遠的國家產生了濃厚興趣。很多年後,蘇瑪來到中國,學醫、工作、戀愛、結婚。在這裏,她做出了一生中很多重要的選擇。
温州的疫情防控形勢一度十分嚴峻。當得知他們所在的温州和平國際醫院正在招募防疫志願者時,蘇瑪與豪孟德第一時間提出申請。在蘇瑪看來,在疫情的危急時刻,衝向一線是醫生的職責所在。同時,她也回想起在中國生活工作的經歷——從剛來中國時不會中文,遇到各種問題,到之後申請獎學金、辦理簽證,老師、朋友、鄰居甚至是陌生人,給予了她無微不至的幫助。“這份感情也促使我一定要到抗擊疫情的前線去,哪怕只是盡一份微薄的力量。”
冬末春初的早晨,即使身着防護服,依然感到濕冷的寒意。“您從哪裏來?”“最近去過哪裏?”“到温州做什麼?”“身份證麻煩出示一下。”在高速出口檢查點,蘇瑪和豪孟德這對外國夫婦,説起中文來沒有一點“違和感”,他們手持温度計仔細測量體温、核實信息。他們和中方防疫人員一起輪流執勤,每天要接觸幾千名司機等外來人員,常常一站就四五個小時。但蘇瑪感到這點辛苦不算什麼,“在武漢,那麼多醫生義無反顧地奮戰在抗疫前線,他們冒着生命危險與病毒作戰,那才是真正的辛苦!”
蘇瑪回憶道,3月中下旬,當温州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之時,毛里求斯出現了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面對疫情,毛里求斯能夠從中國的經驗中獲得什麼啓發?“當時,很多毛里求斯人對新冠病毒存在未知的恐懼,我想,如果能夠與他們分享我在中國抗疫一線學到的知識,也許能減輕這種憂慮。”她開始製作短視頻,在社交媒體上解答網友提問,講述勤洗手、佩戴口罩、正確消毒方法的重要性等。蘇瑪還獲得了到温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學習疫情防控知識的機會。“這些寶貴的經驗,不僅幫助很多毛里求斯人有效應對疫情,也讓外界更多地瞭解到中國抗疫的有效舉措。”
為幫助毛里求斯緩解防疫物資匱乏難題,蘇瑪向中國朋友發出求助信息後,很快就得到了來自當地政府、醫院、企業的行動支援。“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説,中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非洲與中國,遇到困難,選擇站在一起共同面對。”蘇瑪感慨,這樣的情誼至今令她動容。
蘇瑪説,非洲發生疫情後,中國火速馳援,多批次向非盟和非洲國家提供抗疫物資、派遣醫療專家組、舉辦專家視頻會議,承諾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優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患難時期,這樣的務實舉措,不斷增進着非中友好。”未來,蘇瑪想用自己所學為非中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繼續做非中友好的使者。
津巴布韋青年代表米萊——
“讓非中友好合作更加深入人心”
本報記者敬宜
“登上滕王閣,微風拂面;遠眺八一大橋,南昌水都之美讓我流連忘返……”近日,參加了第五屆中非青年大聯歡活動後,津巴布韋青年代表米萊寫下江西之行的感受。
米萊是浙江科技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讀高中時,米萊經常看到中國工程師們幫助津巴布韋修路、打井的新聞,對中國的親切感油然而生。高中畢業後,他決定去中國留學,親眼看看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國家。
在中國3年多的時間裏,米萊參與了多個志願服務羣體:2017年,剛到中國不久,加入浙江科技學院的公益組織“雷鋒連”;2018年,加入杭州市上城區公民警校國際驛站,在重要節假日到西湖邊協助警方維持秩序;如今,為了幫助更多在華留學生加深對中國的瞭解,米萊發起成立了國際志願者服務平台“留下帶路”。平台定期組織活動,號召近百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參加到交通引導、英語教學、春運服務、環保行動、禁毒活動中來。
西湖邊、馬路旁、火車站……杭州許多地方都留下了米萊志願服務的身影。米萊説,在志願服務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普通中國人傳遞的一份正能量。給米萊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杭州一所社區教阿姨們學英語的經歷。阿姨們學習熱情很高,一抓住機會就練習英語口語。米萊後來才瞭解到,2022年杭州將舉辦亞運會,阿姨們希望學好英語,在亞運會期間做好志願者,展現杭州的良好形象。“阿姨們的學習熱情和她們對家鄉的熱愛、為家鄉奉獻的精神讓我大為感動。我認識到,中國有這麼快速的發展,與中國人勤勞向上的精神有着很大關係。”
一次次實踐活動讓米萊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也增加了對中國的認識。米萊説,很榮幸能作為非洲青年代表參加第五屆中非青年大聯歡。在北京、江西兩地,中非青年們留下了美好難忘的回憶。在瓷都江西景德鎮,精美的瓷器、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讓米萊沉醉其中:“津巴布韋也生產陶器,深受非洲人民喜愛,但產業化並未形成規模。非洲可以學習景德鎮的陶瓷產業發展經驗,使具有非洲特色的陶文化發揚光大。”
今年7月,米萊曾在暑期學子下鄉活動中與老師同學一同走訪浙江省建德市雙泉村,瞭解該村的“蓮經濟”。在此次中非青年大聯歡活動中,中非青年來到江西省永修縣易家河村柑橘基地,體驗該村特色採摘農業,瞭解以採摘帶動旅遊、助力脱貧的經濟發展模式。米萊説,易家河柑橘帶給自己的感受,不僅是它的清甜,而且是一份產業如何讓整個村子走上致富的道路。“因地制宜,發揮特色。”米萊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參觀易家河村柑橘基地,讓更多非洲青年明白了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
即將大學畢業的米萊正面臨着人生道路的選擇。他決定繼續留在中國攻讀碩士研究生。“中國對我而言是一片可親可愛的土地。這次活動更加堅定了我的初心——增進對中國的瞭解,傳播非中友好交往的故事,讓非中友好合作更加深入人心。”
布隆迪青年代表文森特——
“講好非中友誼故事”
本報記者薛丹
“今年適逢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週年。為推動非中合作可持續發展,非中雙方高度重視發揮青年的重要作用……”11月6日,布隆迪《新生報》刊發了一篇名為《中非青年大聯歡:非洲青年們歡聚的盛會、學習的課堂》的文章,講述了中非青年大聯歡活動對加強中非青年交流、弘揚傳統友誼、推動非洲發展的重要意義。文章的作者,是參加第五屆中非青年大聯歡活動的布隆迪青年代表文森特·姆博尼漢庫耶。
2018年3月,文森特曾來華參加為期10個月的中國國際新聞交流項目活動,對中國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去年9月,作為中國傳媒大學的留學生和布隆迪《新生報》的駐華記者,他再次來到中國。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參觀,我都常常想起我的家鄉。”作為記者,文森特手中隨時帶着一個本子和一支筆,一路走,一路記,一路思考。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易家河村的柑橘基地,文森特仔細詢問:“畝產多少?”“果樹是用什麼種苗培育的?”“吃起來這麼甜,有什麼秘訣嗎?”……
“即使在同樣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下,栽培方法不同,收成也完全不同。先進的技術、完整的生產線、通過採摘帶動旅遊業發展等,這些減貧方式非常值得學習。”文森特説,像易家河這樣的脱貧經驗是極其生動的,“我要通過報道把這樣的脱貧經驗介紹到布隆迪”。
“70多年來,中國不僅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還讓數億人口擺脱貧困,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文森特説,對於很多像布隆迪一樣的非洲國家而言,脱貧致富仍然面臨很多挑戰。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減貧成就,增添了非洲國家戰勝貧困的信心。
文森特分享了他兩個月前到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考察的經歷。“沿着蜿蜒的公路,翻過一座座大山,這趟考察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文森特説,麻栗坡縣的地形地貌和布隆迪不少地方很相似。生活在大山中的村民們“靠山吃山”,增收方式多種多樣:草果種植、核桃種植、林下養雞等特色農業模式,野生石斛基地、茶葉扶貧車間等產業發展模式,“這讓我深受啓發”。
2018年以來,文森特撰寫了許多關於中國和布隆迪合作的文章。“除了關注減貧話題,我還在寫一篇關於布隆迪媒體如何報道布中合作的研究報告。這將有助於促進非中合作,特別是布中合作。”文森特説。
“非洲青年應該同他們的中國夥伴加強合作。唯有如此,非洲國家才能改善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非洲青年才能走出失業困境,真正擔負起非洲發展復興的重任。”在《新生報》發表的文章裏,文森特講述了自己對非中青年交流重要性的理解。“講好非中友誼故事,讓更多非洲人認識中國、瞭解中國。”文森特希望能夠為增進非中友誼與合作盡一份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4日 18 版)
延伸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