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合署國新辦“首秀”談中國援外“哲學”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劉亮)成立三年多的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簡稱國合署)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首場新聞發佈會,介紹中國對外援助“哲學”。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起伏,世界經濟復甦步履維艱,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國合署署長羅照輝指出,在多方努力下,中國不僅實現了抗疫和經濟恢復“雙領先”,還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長、涉及範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據統計,去年,中國向150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了防護服、口罩、呼吸機等大批防疫物資;今年以來,已向106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5億劑疫苗。

有力的數據背後藴含着中國援外“哲學”。中共十八大以來,官方相繼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共建“一帶一路”重要倡議,以及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親誠惠容等理念。

“這些理念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同時也結合了中國的傳統,如‘達則兼濟天下’‘天下大同’等。”羅照輝稱,中國對外援助工作正是這些理念的重要實踐。

處理好“贈玫瑰”和“留餘香”的辯證關係是中國援外的另一“哲學”。“贈和不贈,贈什麼,什麼時候贈,是有意栽花汲取餘香,還是無心插柳享受餘香,都值得認真思考。”羅照輝説。

在具體援外“哲學”上,中國往往採取多種靈活方式。如,“急人所急”突出“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援助要注重“軟硬件兼施”,彰顯“授人以漁”的理念,在傳統雙邊援助基礎上加大同西方國家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兼顧雙邊與多邊,統籌無償和優貸等。

作為一家成立三年有餘的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合署負責擬定中國對外援助的政策規劃、確定援外項目、監督評估實施情況。但羅照輝坦言,國合署在國內或許仍較陌生,“很多國內朋友不知道‘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怎麼念,又是國家,又是國際”。

事實上,機構名字還藴含一番“哲學”考量。羅照輝介紹,國際上,包括聯合國,過去用“對外援助”這一概念,現在中國將“對外援助”改成“國際發展合作”,更多地體現這是一個雙邊的互動,而不是單邊的援助。

“雙邊合作,主要關注合作是不是和對方的需求結合,是不是和對方的發展戰略對接,這些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問題。”羅照輝透露,未來中國還將加強和國際接軌,加快由雙邊援助向多邊合作轉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