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10月2日訊(記者王謙 通訊員何臣成)44米長的鋼軌探傷車,是郭紅松的第二個“家”。一年中,他大約11個月待在這輛車上。

49歲的郭紅松是武漢大型養路機械運用檢修段探傷一隊的隊長,主要工作是在高速鐵路線上為鋼軌“體檢”。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出車前的檢查。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攝

高鐵鋼軌經過長期的碾壓和環境影響會出現損傷,需要定期對鋼軌進行探傷檢測。9月,郭紅松所在的探傷一隊共上線作業探傷25天,探傷檢測3561公里,完成了階段性施工任務。

郭紅松説,利用這個國慶假期,班組要對探傷車的檢測系統、走行系統、傳動系統等進行檢查保養,為節後設備健康上線做準備。10月2日,郭紅松就在忙着對探傷車進行檢修。郭紅松説,他和同事被人稱作“鋼軌B超醫生”。入行14年,雖然一直過着黑白顛倒、四處流動的生活,但“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問診”每一處肉眼看不到的鋼軌裂紋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從漢口站開始探傷。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攝

前幾日,長江日報記者跟隨郭紅松感受了一次鋼軌檢修。9月26日20時,在位於江岸區的檢修基地,記者登上了鋼軌探傷作業車。

車廂裏燈火通明,郭紅松和他的同事正在做出車前的準備。兩個小時後,他們要從基地出發到漢口站,沿滬蓉線到麻城北站對鋼軌進行探傷作業。

21時50分,一切準備就緒,郭紅松和副隊長範體盛、添乘人員一起在車頭瞭望前方,蓄勢待發,探傷操作枱前,隊員緊盯顯示屏幕。深夜的漢口站格外安靜,郭紅松和同事要在接下來的3個小時裏對109公里的鋼軌進行探傷。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探傷操作區。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攝

郭紅松介紹,鋼軌探傷車用超聲波原理在行駛中探傷,不僅速度快,而且測量精準度高,能有效檢測高鐵線路的鋼軌輪廓、扣件狀態和波浪磨耗,相對以前人工小車探傷,效率提高了近30倍。

郭紅松説,檢測過程中,鋼軌內部損傷通過不同顏色和形狀的標記實時反映到車載電腦顯示屏上,隊員必須時刻緊盯屏幕,不能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肉眼看不到的毫米級裂紋也能被檢出。”郭紅松説,這台車除了超聲波探傷,還首次引入了電磁探測系統、鋼軌輪廓檢測系統,目前新系統正在調試。

9月27日凌晨1時40分,探傷車抵達麻城北,沿線鋼軌數據蒐集完畢,隊員將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次發現了2處輕傷。”郭紅松的心放鬆了下來,他説每條線基本隔一個月就會檢測一次,發現問題的概率很低,但他們仍要仔細檢測和分析,不遺漏一處隱患。

工作單調生活充實,人人都是“大廚”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車內廚房。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攝

固定好車輛、排查完周邊危險源後,大家才感到一些輕鬆。拖着疲憊的身體簡單洗漱,郭紅松和同事會回到車上的“卧室”,伴隨着轟隆隆的臨線來車聲在車上慢慢入睡。新的一天開始後,他們又開始交班會、保養車輛、培訓學習……準備下一次的出車。

一次次重複,工作看起來十分單調。但在郭紅松看來,卻很充實也很有意義。

今年7月河南暴雨,河南境內鐵路發生多地段水漫線路,對線路質量造成極大影響。郭紅松和同事接到任務,作為應急線路巡查小分隊,要對漯河至孟廟、孟廟至寶豐上下行210公里線路進行鋼軌探傷檢測。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車上的卧室。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攝

“以往210公里探傷任務,正常只需要5個小時左右,但受暴雨天氣影響,運行速度大幅下降,我們整整花了16個小時。”郭紅松的隊伍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保障了列車的運行。儘管車上條件有限,但大家的日程表都是滿滿的,作為班組黨支部書記的郭紅松,工作之餘會組織大家在停靠點打乒乓球、做操、就近登山等,調整心情。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車上的洗衣房和儲物間。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攝

“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長期待著,剛開始會覺得難以忍受,有一種壓迫感,需要不斷地調節適應。”郭紅松坦言,自己最初來到這個崗位,也是3個月才適應,在這裏工作,心理疏導很重要,段裏也因此十分關注隊員的心理健康,要求開展不同的活動。

吃住都在車上,人人都練成了“大廚”。“雖然就是做些家常菜,但每個人做的口味都不同,都挺好吃。”副隊長範體盛笑説,自己的徒弟去年入職,本來不會做飯,現在也能做一手好菜。每20多天才回一次家,作業車成為另一個家郭紅松這次是9月2日出的車,他的家在咸寧市咸安區,這次他和隊員檢測滬蓉線和京廣線,這個月底他出完車就可以回家過幾天,然後再開始車輛檢修。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探傷車。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攝

探傷工這個職業很特殊,需要一直跟車,一個作業週期下來,才能回一次家。11名員工吃、住和工作都在同一輛車上,一待就是20多天。郭紅松説,對於他們而言,一年在車上的時間比在家裏要多得多,作業車就是他們的另一個家,“彼此就是家人”。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班前會。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攝

“這輛探傷車是最新一代的探傷車,今年5月才投入使用,設備全部實現了國產化,生活設施配置齊全,條件比以前好多了。”郭紅松還記得2005年,段裏引進了第一台探傷車,速度只有每小時30公里,車上設施簡陋,8個上下鋪,也沒有洗浴間、洗衣機,炒菜靠煤氣罐,後來陸續更新了幾代車輛,這已經是第五次換車。

記者看到,這輛探傷作業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分為工作區和生活區,生活區裏設有雙人間、三人間和四人間,廚房、衞生間、洗浴室、洗衣房等一應俱全。工作區有駕駛室、探傷操作區、會議室,車上還有中央空調。

郭紅松和同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一輛作業車上四處流動,漢宜、焦柳、京廣、合武、宜萬、襄渝等等,武漢局集團公司管轄範圍內,有通車的地方就會有他們的身影。

這個團隊已實現連續11年安全探傷零失誤,為鐵路線路的正點運營及安全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編輯:鄧臘秀】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1 字。

轉載請註明: “鋼軌B超醫生”:把家安在探傷作業車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