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青年説|“齊魯最美大學生”朱柏杉: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科考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綜合

記者 鞏悦悦

九年前,喜歡大海的朱柏杉考入中國海洋大學,選擇了水產養殖專業,如今依然深耕在這一農學學科。隨着2022年“齊魯最美大學生”名單的公佈,他的經歷被再次提起。一個在讀博士生何以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朱柏杉用一項項科研成果和一次次野外調研,做出了響亮回應。

在校期間,他學習成績優秀,發表過11篇SCI論文,獲得多項國家專利,連續五年紮根調研一線,奔赴高原湖泊援藏扶貧,還參與了“藍色糧倉”等國家重大課題研究……明年,他將迎來博士研究生畢業。

早在讀高中時,朱柏杉就喜歡大海,與海有關的一切事物都能引發他的興趣。因此在填報志願時,他選擇前往海濱城市——山東青島,並與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結下緣分。

來到大學,周遭一切都讓朱柏杉感到好奇,但他同時也經歷着和同齡人一樣的困惑與彷徨。最大的問號來自他就讀的水產養殖專業。“本科頭兩年,我對專業課的感覺還是雲裏霧裏的。”

變化發生在大三那年。他後來的研究生導師王芳教授當時教授的《水環境化學》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學院組織的生產實習讓朱柏杉決心在水產養殖生態學方向繼續深造。也正是從2018年起,朱柏杉投身到了水產學院與西藏那曲市雙湖縣合作開展的精準扶貧項目。

滷蟲卵是對蝦養殖中重要的餌料產物。雖説海拔在4600米的雙湖縣有滷蟲生物資源,但因開發欠缺,未形成產業。中國海洋大學團隊正是為此而來,他們此行的任務是調查滷蟲生物資源,為當地滷蟲卵深加工項目的研究和產業落地提供技術支撐。

臨行雖然做足了準備,可困難還是超出了朱柏杉的想象。

剛到西藏那會兒,中國海洋大學團隊遭遇最大的困難是有限的實驗條件。由於雙湖縣沒有調研生物資源的條件,實驗用的純淨水和試劑都需要從拉薩拉到雙湖縣巴嶺鄉。而前往目的地的途中有20小時的山路,車爆胎或被掀進泥裏是常有的事。

雖説一路顛簸,但當地居民和幹部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瞭解到團隊的科考任務,一位司機將裝有試劑和純淨水的車開得很平穩。等到了巴嶺鄉,當地騰出最好的房子給團隊做實驗室,還將採泥採水等體力工作都攬了過來。

來到雙湖縣巴嶺鄉,團隊遭遇的首要難題是語言關,與當地居民的交流必須藉助翻譯。當年居住條件相對簡陋,團隊居住的地方只有沙發,大家睡覺都和衣而卧。因為嚴重的高原反應,有隊員在牀上躺幾天才能緩過來。

在一次極寒天的採樣中,因為連續十幾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和高原反應,朱柏杉身體突發不適暈倒在地。為了不拖累科研進度,在治療出院後,他又馬上投入到了調研工作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團隊的努力下,雙湖縣不僅建成了第一個科考站——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雙湖科學考察站,還與中國海洋大學、煙台大學等單位合作建立了普若崗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雙湖縣滷蟲卵深加工項目的研究和產業落地提供技術支持。

“公司產能全面釋放,預計為雙湖縣實現年增收1000餘萬元,為當地提供約100個就業崗位。”最讓朱柏杉引以為傲的是,滷蟲卵深加工產業帶動脱貧和促進致富的效果明顯,2019年底,雙湖縣正式脱貧摘帽。

每次西藏科考時長在半個月左右,朱柏杉總共去了六次。從2018年到2020年,三年間雙湖縣的變化他看在眼裏,也感受到了國家為實現脱貧攻堅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讓朱柏杉印象最深的,是西藏當地扶貧幹部的兢兢業業。“當地有很多小村子,有的幾十人,有的幾百人,村子與村子之間可能相隔幾十甚至幾百公里,但全都通網通電了。能想象到,當地幹部為扶貧項目付出了很大努力。”

脱貧攻堅的成就還體現在從拉薩到雙湖縣的路上,在朱柏杉的記憶裏,2018年當時路還崎嶇不平,如今基本都是平整的道路了。至於實驗室,以前需要專門騰出最好的房間來充當實驗室,如今當地不僅有條件和能力建設實驗室,還能為團隊提供最好的住宿條件。

以前不理解水產養殖專業為何被稱作“一門非常艱苦的農學學科”,等自己頻頻出現在位置偏遠和環境較差的地方時,朱柏杉才真正理解了所學專業的價值。2021年,他加入教育部第一批直屬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創新試驗培育項目,繼續在地處“世界屋脊”的高原湖泊,為科技服務鄉村振興助力。

與很多人對博士生“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不同,生活中的朱柏杉陽光隨和,是個熱心腸。他協助導師創辦運營的“甲殼動物行為學與生態養殖”科普公眾號,以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語言介紹專業論文,推動了水產學相關專業知識的普及。

從本科生到博士生,朱柏杉以前感覺太難的事情,9年以後處理起來就遊刃有餘了,其間提升的除了科研還有心態。眼下,他正忙碌畢業論文寫作,未來他希望踏實做好每一件有意義的事。

閒暇時,朱柏杉也有熱愛做的事情,比如讀書、看電影、攝影,有時也去海邊走走。翻滾而來的一片片海浪,讓大海愈發深遠遼闊。對他而言,長大後喜歡大海,是因為它海納百川,什麼難題都能容納。